二、调整重点
调整农业结构,重点是发展壮大畜牧、蔬菜和果品业三大支柱,积极培育花卉、食用菌、牧草、甘薯和良种产业第一批新的增长点;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专用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种植业。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发展饲料作物生产,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粮食。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全省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大稳定与区域调整相结合,适当调减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并根据需要搞好不同年份的适应性调整;各县(市、区)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并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建设高产稳产田,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力改善粮食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粮食生产效益,不断满足市场对粮食总量和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油、高淀粉玉米,甘薯,优质水稻和优质杂粮生产;压缩品质不高、市场滞销的春小麦,淘汰劣质粮食品种。调减高耗水品种,发展优质抗旱作物。
棉花。继续压缩棉花面积,重点压缩分散棉田、夏播棉田面积,保抗虫棉、骨干棉田、优质棉田,实现集中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植棉效益。压缩唐、保、石地区植棉面积,重点棉区向黑龙港流域集中,向植棉大县、大乡、大村、大户集中。淘汰普通棉花品种,加快实现以抗虫棉为主的优种化。在推广美国抗虫棉的同时,抓好国产抗虫棉试验示范,积极开发优质抗病虫、彩色棉等棉花新品种。加强采摘和收购加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品质。
油料。稳定油料面积,扩大优质花生面积,努力发展油葵生产。冀东地区重点发展地膜春花生,黑龙港地区重点发展油葵,冀中、冀南地区重点发展夏播花生,北部地区重点发展油葵、胡麻、油菜籽。
蔬菜。稳定蔬菜面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压缩裸地菜、大路菜面积,扩大深冬菜、时差菜、精特菜面积,增强淡季供应能力。减少地膜菜与裸地菜重叠上市量。压缩常规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及绿色、无公害蔬菜。加快建设环京津、环省会及中心城市菜篮子工程带。名优高效品种,要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增强均衡供应能力。
其他作物。花卉生产,要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设施生产和规模经营,重点抓好张承、环京津、环省会、冀南四大规模化花卉产区建设。大力发展盆花、草化和绿化苗木生产,加快发展盆景,适当发展鲜切花,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药材生产,重点抓好安国等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引进和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饲料作物生产,要充分利用盐碱荒地、低产田、冬闲地等资源,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青绿饲料作物,低平原农区要积极扩大苜蓿等优质饲草面积。
(二)林业。稳步发展经济林,扩大用材林、防护林、经济型防护林比例。继续实施首都周围绿化、太行业绿化、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和省会周围绿化等重点造林工程,抓紧再造三个“塞罕坝”大型林场和良种繁育中心项目建设。大力植树种草,开展荒山荒滩治理、经济沟建设,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在山区建设以防护林为主、浅山丘陵区建设以经济林为主的林果基地;平原地区要建设以毛白杨优良无性系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在京南平原建设以毛白杨、廊坊杨、毛新杨、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沿海地区要引进和发展抗盐碱树种,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稳步发展果品面积,调整树种、品质结构,重点提高梨、苹果、枣、板栗等传统大宗果品质量,搞好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调整布局,重点建设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生产基地,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生产基地,平原梨、桃生产基地,黑龙港小枣、冬枣生产基地,张家口和秦皇岛葡萄生产基地,城镇周围杂果生产基地。稳定鲜果,积极发展干果。稳定宗果品面积,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果品面积。压缩梨、苹果、桃中熟品种,发展早、晚熟品种,采取组装配套技术措施,抓好果品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