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始终围绕国内外市场抓调整,把市场需求作为调整的依据,把市场销售作为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动力源泉,以开拓市场促进调整。
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要着眼于长期竞争,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市场、资源、区位、经济、技术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格局的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化体系。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为依托,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高新技术的运用,技术装备的改进,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4、坚持与深化改革相结合。要稳定农业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搞好农业组织创新,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5、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发展耕地生产能力,把农业结构调整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我省水资源匮乏的客观实际,着力发展抗旱、节水作物品种,保持生态平衡,使农业生产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能够防止因天灾引起的大起大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6、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规划指导、信息引导、典型示范和各项服务,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三)主要任务
坚持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围绕餐桌消费需求、饲料生产需求、工业原料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遵循农业生产自身规律、消费需求变化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调整和优化品质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调整品质结构。淘汰劣质品,增加优质品;压缩普通品,增加专用品,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2000年提高到91%,2005年达到98%。
2、调整产品结构。压缩滞销品,增加畅销品;压缩供过于求的产品,增加短缺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产品比重,使农产品的总量、产品种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调整产业结构。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带动种植业、饲料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逐步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农业格局。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2000年调整到56∶44,2005年调整到45∶55,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2000年力争达到40%,2005年提高到45%。
4、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各不同类型区要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农业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避免结构雷同,增强市场竞争力。山前平原区,要在建设好高产稳定产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粮油、蔬菜、花卉、食用菌、瓜果和牛猪鸡等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业。在涿州至石家庄高速公路两侧,建设设施农业长廊;在廊坊的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农业。黑龙港低平原区,要大力抓好优质棉花、牧草、羊牛猪、小枣、鸭梨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业。山地丘陵区,要积极发展畜牧业、林果业,重点发展干鲜果品、林产加工、牧草、牛羊兔、错季蔬菜、玉米制种、绿色食品和山地生态旅游农业。近其要在张、承两市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坝上地区,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人工牧草、肉羊、肉牛、细毛羊、脱毒马铃薯、错季和无公害蔬菜及草原生态旅游农业。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鱼、虾、蟹、贝、藻等海水养殖,抓好优质大米、蔬菜、酒葡萄和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建设,努力在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的系列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的突破,发展创汇农业和沿海生态旅游农业。城郊地区,要着重发展珍稀菜、精细菜、保健菜,鲜奶,活禽,名贵鲜活水产品,时令果品,花卉和观赏植物;积极发展供城市居民亲临自然、体味田园的休闲观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