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良品种为基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化为动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水土治理,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城市载体,改善生态环境。
(7)坚定不移退耕还林(草),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我省耕地面积过大,生态系统难以承受。要实行“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个人承包,封山绿化”的方针,扩大林(草)地面积,降低土地垦殖率,把全省耕地控制在6000万亩左右,逐步实现“林、牧、耕、非农”6∶2∶1∶1的合理用地结构。
(8)以需求为导向,以推广优良品种为核心,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布局。到“十五”末,全省“粮、经、饲”种植面积调整为5∶3∶2,优质农产品比重由15%上升到30%以上,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相对集中,规模化、专业化的作物布局。
粮食作物要全面更换品种,压缩低品质稻谷品种,在滇南和低海拔地区推广软米类优质品种并解决滇中地区缺乏粳型优质稻品种的问题。调整玉米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饲用玉米。冬季农业重点发展冬大豆。
经济作物要坚持向最适宜区集中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主攻产品质量。烤烟要稳定面积,提高中上等烟比例。压缩低产山地甘蔗,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和含糖率。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甘蔗面积控制在300-350万亩左右。稳定茶园面积,改造低产茶园,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效益,同时理顺茶叶生产经营体制。围绕生物资源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种植基地。
(9)养殖业:突破传统养殖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化经营。调整畜禽品种结构,加快品种改良,大幅度提高优质畜禽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屠宰、分割、分装、肉制品和调味品等后续加工,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制定和实施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标准,扩大出口。采取坚持措施,努力提高防疫水平。
(10)林业: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良好生态屏障的基础上重建云南林业发展模式。以封山绿化、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合理规则,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发展经济林木,开发林间产品,形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21世纪林业生态经济结构。
(11)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尽可能多的农村人口参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这是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真正取得成效的基础,也是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市场开拓、扶贫以至提高人口素质等重在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