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重点培育和推进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大户,并努力打破行政社区界限,推动“数乡一业、多村一品、集中连片”,形成群体规模。要提高科技含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快畜牧生产现代化。采取省、市(地)抓强县,县(市)抓强乡(镇)的方式,到2005年,全省形成30个畜牧业强县和200个强乡(镇),30个强县的主要畜产品总量占全省的70%以上。畜牧业强县的规划与标准由省农业厅另行制定。
三、突出抓好种苗和产后加工、流通,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的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省和有关市(地)、县共同建设好规模、设施、种畜禽品质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原种场,各市(地)、县要建设好畜禽二级繁育场。在充分发挥我省种猪、蜜蜂、蛋鸭、长毛兔等品种优势,加大开发利用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种畜禽,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全面推广外来瘦肉型公猪,大力发展二元杂交母猪,加快实现肉猪优质化。到2005年全省二元杂交母猪覆盖面达到80%。大力开拓国内外种畜禽市场,形成一批繁育、推广、经营一体化的种业公司。有关市、县要做好金华两头乌猪、嘉兴黑猪、绍兴麻鸭、湖羊、仙居鸡、温州水牛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种工作,落实好保种场,划定保护区,并确保必要的经费。
进一步开发饲料资源。把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和保持水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草地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资源和其他农副产品,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农民利用冬闲田、旱地和荒地种植饲料作物。根据我省现有的饲料生产条件,采用高新技术生产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提高早稻谷、大麦、菜籽饼等地产饲料资源的利用率,生产高质量的畜禽系列全价饲料。
我省畜产品加工目前明显滞后,各地要作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下大力气抓好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系统化开发,提高附加值。积极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投资畜产品加工业。各级要选择若干个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上规模、上水平。要多渠道、多形式搞活畜产品流通,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辐射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抓好市场储运、保鲜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等工作,指导生产和销售。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运销联合体等多种类型的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断巩固壮大畜产品营销队伍。对具备出口条件的加工、流通企业,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其申办外贸出口权。
四、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