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等四部门关于我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失效]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必须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继续坚持“立足省内为主,适当调入为辅”的方针,稳定播种面积,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和名特优杂粮生产。
  1.大力发展优质稻。按照“提高品质,兼顾单产;突破早籼稻,改良中晚稻;适度开发一级米,重点发展二级米,加快淘汰劣质米”的原则发展优质稻,力争到2005年,全省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的优质稻播种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60%左右;其中,早稻米质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品种的播种面积占早稻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中晚稻基本为优质米。同时,在闽西北产粮区、大中城市郊县,以连片几个乡镇的方式建立万亩以上的优质稻生产基地50个,10万亩以上的10个。
  2.开发特种粮和小杂粮。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特种粮和小杂粮,如闽西北山区可适度发展黑米、红米、香米,闽东南地区可利用冬闲田发展蚕豆、饲料大麦等。同时,积极发展食品加工、饲料原料、工业原料等专用粮。
  3.扩大适销对路的旱粮生产。适应城乡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化,适当扩种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效益较好的优质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旱粮。
  (二)经作
  调整经济作物生产结构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合理调节产期,突出资源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经作产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不断拓宽生产的新领域。
  1.水果。在现有果类品种布局的基础上,提高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的闽东沿海及闽江下游地区的龙眼、荔枝、柑桔等果类晚熟品种比例;调低闽西北中亚热带地区中的中、晚熟温州蜜柑比例,提高梨、桃、柰等落叶果类早熟品种的比例,提高闽江、九龙江、汀江中上游流域低海拔区域的早熟蜜柑、甜橙的比例。力争到2005年优质果比重从30%提高到70%。
  2.茶叶。调整产品结构,在茶叶总产量中,到2005年绿茶产量比重下调为50%,乌龙茶比重上调为42%。加快发展名优茶,大力推广芽期特早、香气高、制优率高、毫多的优良品种,如八仙茶、白芽奇兰、九龙大白茶、丹桂等,创立名牌产品,并逐步更新45万亩品质较差的老品种,使名优茶产量比重从现有18%提高到30%。
  3.食用菌。适当调减传统品种的生产比例,增加珍稀食用菌类的种植比例;调减常规生产面积,增加反季节生产面积,达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目的。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