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若干高校剥离出来的饮食服务实体为骨干和龙头,建立跨校的集约化、专业化的饮食服务集团及跨校连锁餐厅,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货、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效益。
3.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改造、新建学校食堂,改善用餐条件。引进社会饮食服务企业,参与有序竞争,促进价廉质优、服务周到、满足学生选择的服务格局的形成。
(三)其他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1.高校的供暖、水电、通信、交通、保洁、维修、托幼园所、医院、商店、宾馆等要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逐步分离出来,采取由社会相关行业部门或后勤服务集团管理等形式实行社会化经营。
2.高校教职工的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按照国家统一政策和属地化原则进行。
3.高校的实验室、图书馆、文体场馆等教学、科研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4.鼓励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和特点进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其办学、科研、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等要符合开发区整体功能要求,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
四、基本措施
(一)改革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将现行的学校后勤靠政府拨款、学校投资的办法,转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社会投资、有偿服务体制。拓宽渠道,广泛吸纳省内外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加快社会力量办后勤的步伐。加强管理,降低经营成本,保证各种服务收费低于社会同行业标准,减轻学校和学生负担。规范并完善各种收费项目、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适时调整收费标准。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经营,依法运作,公平竞争。
(二)明晰产权关系。
学校原用于后勤的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分离,按照《
公司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明晰学校和企业产权关系,依法办理产权划转或转移手续和工商登记,实行有偿使用,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改革人事用工制度。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动高校后勤人员积极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有所作为。在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原高校后勤人员应区别不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妥善安排。社会的高校后勤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聘用学校原后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