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土地利用方针是:因地制宜地安排牧林农业用地;大力开发和建设草地,通过建设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从根本上改善草地质量,发展现代草地牧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地抚育更新,同时大力发展林果业、药材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建好甘孜、阿坝的青稞、荞麦基地;加快开发优势矿产资源,积极发展高耗能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事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七、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
(一)耕地保护
对农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按照规划对建设占用耕地实施转用许可,为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对现有耕地实行全面保护,除本规划确定的在规划期内需要占用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未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的耕地和江河泄洪区内的耕地作为一般农田面积为541.8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1.79%(表5)。基本农田要按照国务院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四川省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办法实行永久保护,要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补充、修改、完善基本农田管理办法。
(二)土地整理
四川省人多地少,宜耕后备资源缺乏,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对全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整理,不仅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努力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根据四川省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整理远景潜力分析结果,规划期间,全省通过综合整理增加耕地7.24万公顷,其中通过农田整理增加耕地1.32万公顷,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5.92万公顷。
1997 ̄2000年:全省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90万公顷,其中通过农田整理增加耕地0.53万公顷,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2.37万公顷。
2001 ̄2010年:全省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4.34万公顷,其中通过农田整理增加耕地0.79万公顷,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3.55万公顷。
土地整理要与小城镇建设、环境整治建设同步实施,开展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要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及分区管制规定进行,要加强土地整理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全省因地制宜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土地整理,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三)土地开发复垦
根据全省宜农后备土地资源总量大小,结合四川省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本着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合理开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规划期内全省通过开发复垦增加耕地14.16万公顷。其中1997 ̄2000年开发复垦增加耕地5.66万公顷;2001 ̄2010年开发复垦增加耕地8.50万公顷。
土地开发复垦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遵循适宜性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优先开发复垦为耕地,努力扩大耕地面积。
全省土地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后备资源较为丰富、且集中成片分布的川西南山地区,其次是盆周山地区。通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扩大耕地面积。
规划期间全省通过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共增加耕地21.4万公顷(见表2)。
八、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与布局
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独立建设项目,包括交通、能源、水利、工业等基础设施工程。为实现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3号文件加大基础设施力度的精神,提高四川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确保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及其在全国经济发展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必须优先保障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根据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国家《总体规划纲要》下达的耕地控制指标,以及省级各有关部门行业发展规划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预测,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规划期内,全省共安排交通、能源、水利、工矿等各类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占用耕地34898.93公顷。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与布局详见表6。
(一)交通建设用地
1997 ̄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重点交通建设项目44个,占用耕地14687.99公顷。交通建设用地中,包括成都外环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成乐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雅攀高速公路等共计31个重点项目,占用耕地13360公顷;以及达成铁路、成都铁路枢纽、成昆铁路改造、宜筠铁路、达万铁路、泸叙铁路、宝成复线、内昆铁路等共计11个重点铁路建设项目,占用耕地1238.66公顷;九寨沟机场、泸州集装箱码头分别占用耕地33.33公顷和56公顷。
(二)水利工程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