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执业规则
第二十二条 兽医执业单位必须依法从事兽医活动,非兽医执业单位不得从事兽医活动。
兽医必须按照兽医执业证书规定的执业地点、类别和范围等内容执业。具体执业类别、范围和规范由省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兽医依法从事动物防疫、防疫监督活动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妨碍、拒绝。
第二十三条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必须使用省有关部门统一监制的病志记录、处方签、专用收据。
动物诊疗单位不得收治省以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疫病动物,禁止使用预防兽用生物制品。
动物养殖场等单位内部设置的兽医室不得对外从事兽医活动。
第二十四条 从事兽医活动的,发现患有或者疑似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类疫病和当地新发现的疫病动物时,必须在24小时内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动物防疫、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应当采取有效防制措施。
法律、行政法规授权以外的任何单位,不得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动物疫情。
第二十五条 使用精神药品、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和从事动物防疫、防疫监督、诊疗等兽医活动,必须由兽医本人在现场进行,并及时、如实地按照规定填写、签署有关证明、文书和资料。
禁止隐匿、伪造、转让、销毁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书和资料。
禁止出具与自己执业类别不相符以及与执业范围无关的证明、文书和资料。
第二十六条 遇有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紧急情况,兽医必须服从当地县以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调遣。兽医所在单位不得妨碍、拒绝。
第五章 培训考核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县以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有关兽医业务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从事兽医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和计划,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施。
第二十八条 县以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兽医进行年度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省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