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在推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上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实现新的突破;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同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兴办产业的办法发展教育,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在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发展目标
--到200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3 ̄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55%左右。95%人口地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青壮年文盲得到有效控制。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城市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
--到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3 ̄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65%以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县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左右。
--到2010年,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村和城镇3 ̄6周岁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70%、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增劳动力人口普遍接受12年以上的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努力创造条件,重点建设6 ̄8所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学,并使2 ̄3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建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
--分类指导,讲求素质教育的实效。幼儿阶段要着力于早期智力的开发,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中小学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合理结构,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等教育要开好人文素质教育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大力普及电化教育和计算机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用3 ̄5年的时间,利用校办产业现有的基础,在全省创建一批示范性生产劳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