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动手实践创造、善于团结协作等多种能力。
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确保学生体育和艺术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和文化艺术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确保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落实,使儿童和青少年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每个省辖市至少要建设一个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
5、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逐步普及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对有特殊才能和技艺特长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允许他们跳级,提前参加升学考试或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要把教育培训同技术革新、实用技术的推广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要在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的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鼓励和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教学改革实验,对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6、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认真研究21世纪对劳动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切实加强课程教材建设。课程结构、体系要有创新,教材要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与社会实践、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富有时代精神、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用书的编写、审查、出版、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学生用书的种类和数量,任何部门、单位、学校和个人,不得硬性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各种图书、报刊、用具、辅导材料及其他物品。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