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制度,开辟“专升本”进修渠道。完善职称评定政策,实行“双师”制。加强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就业指导工作。扶持和指导职业学校发展校办产业。
(六)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推动“科教兴省”战略实施。
1.根据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和我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的总体部署,实施我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大扶持力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地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高校学术技术骨干队伍。
2.实施“三岗一奖扶持人才计划”。即“特设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岗位”,建立岗位职责、岗位补贴和岗位支配经费,使我省高校少数学科能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在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研究上步入国内先进水平。“特聘国内访问学者岗位”,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吸引国内知名学者进行中短期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特设省级主干课程岗位”,在我省高校设立一批优秀主干课程,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骨干教学队伍。“特设高校科技攻坚人才奖”,每年对全省高校中为促进我省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者进行一次性奖励。
3.实施“百学科培养人才计划”。充分发挥我省在100多个学科领域中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整体优势,尽力解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内高层次急需人才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在职申请学位和委托培养等形式,多渠道培养人才。与企业合作建立博士、硕士培养基地,将实验室研究延伸扩展到生产和服务领域,减少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达到人才、项目、基地的整体优化。
(七)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为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1.“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高校优势,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费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
2.坚持发挥高校知识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从1999年起,在全省高校中确定50个左右面向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施室,经过一个建设周期,从中产生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3.坚持发挥高校技术创新生力军的作用。高校科技工作应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尽快地实现与市场经济“对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在3-5年中实现“双十科技方案”目标,即培育转化十个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建成十个独立经营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4.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要与企业和地区建立起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开放式合作网络,形成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在3-5年中,促使有条件的高校介入部分大中型企业,联办5-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集成多学科的技术力量,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
(八)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我省终身教育体系。
1.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为配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启动实施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适应远程教育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工程实行短期国家支持、长期自力运行的发展策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逐步培育远程教育市场。
2.建立中国教育科研网省级网络中心及其运转体系。到2000年全省所有本科院校和甘肃电大进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到2005年,所有高校和部分中师、教师进修学校及中小学入网,并使上述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使用计算机网络。
3.探索适应我省省情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经过3-5年的努力,以CERNET和相关网络及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初步建立起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在部分高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通过交流、引进和研制,加强教育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