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区域实验工作的力度。各实验区要积极探索和总结进行区域性整体改革方面的经验,力求在评价制度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全省真正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软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干部、教师到薄弱学校去建功立业。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改善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对一些难以改变面貌的,可通过合理调整布局或挂钩、联办、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造。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
4.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不断改进德育的内容与方法。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加强社会技能和劳动技术教育。重视学校的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认真上好体育、艺术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5.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考试科目,进一步深化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始终把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严格教学用书征订和使用过程的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6.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制订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方案,以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为导向,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片面方式。
7.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三)实施“未来工程”,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未来工程”是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逐步在有条件的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和英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工程。它是我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要认真组织实施。
2.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第一步:1999-2000年,在地、州、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区小学,选择210所开设两课。第二步:2001--2002年,在上述城区剩余小学及其它县的部分县城小学,选择190所开设两课。第三步:2003-2005年,继续在县城小学及部分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小学选择300所开设两课。经过7年努力,全省开设两课的小学达到700所。其他农村小学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开设计算机课或英语课。
3.切实保障实施“未来工程”所需经费。按照省、地、县、校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法,加快“未来工程”的条件装备。
4.加快两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要优先考虑两课需要。从1999年开始,适当扩大高校计算机和英语专业招生计划,同时要通过在职培训和招聘等方式,切实保障两课师资。要抓紧做好两课教材的选定和编写工作。
(四)实施“园丁工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园丁工程”是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园丁工程”,要以《
教育法》、《
教师法》为依据,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本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