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免疫与母婴系统保健:1995年四苗接种率以区、县级市为单位已达98%以上,相应传染病大幅度下降,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3%。孕产妇系统保健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为80.02%和83.23%,积极开展了母婴保健、创建爱婴医院、提倡母乳喂养活动。
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初保工作已通过了省、市达标评审,并积极做好迎接国家复核评审工作,实现了省政府要求我市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提前5年达标的要求。城市初保工作进展较快,越秀区城市初保试点区工作通过了省、市评审。
医学科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适宜技术,部分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医学显像诊断技术、超声、放射治疗技术、各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以及内窥镜等已在全市广泛推广和应用。
健康教育:以传播卫生知识、倡导良好卫生习惯为主要内容,以多种媒介为载体,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加强,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卫生保健知识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卫生政策与改革。
八五期间,我市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卫生发展战略,深化卫生改革,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1、进入九十年代,全市各级政府分别就“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扩大免疫计划(EPI)、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控制碘缺乏病(IDD)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其执行计划作出了承诺,把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列入议事日程,使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2、卫生改革: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卫生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配套政策,对加快卫生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3、卫生法制建设:以国家、省卫生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卫生规章。建立卫生法制机构,药品、医疗、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和母婴保健等卫生执法监督网络正在形成,执法、监督能力逐步增强。
4、健康保障制度:市、区、县级市对公费医疗、劳保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正在研究制定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以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四)主要问题。
1、防病治病任务艰巨。一些传染病发病率仍较高,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82.35/10万,结核病、性病发病上升,霍乱、伤寒、疟疾和登革热等发病不稳定;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等对人民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农村寄生虫病感染率仍较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上升,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等防治任务仍很重。
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任务日趋繁重;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和职业卫生等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化、农村都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趋严重;外来人口剧增等也将带来新的卫生保健问题;针对新的疾病谱的预防战略和预防体系尚未形成。
2、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众卫生状况、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程度差别较大,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82%的医院床位和84%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区,农村卫生事业比较薄弱。
卫生人力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有可能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卫生经济政策不够完善。一是卫生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卫生投入水平偏低,1991年-1995年广州市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3.76%,
比“七五”期间的3.01%略有上升,但体现高社会效益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体现公平原则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投入尚未能得到保证。二是发展卫生事业的一些基本政策不配套,补偿机制欠完善,卫生技术劳务收费没有得到合理体现,存在着医药费不合理上涨的现象,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