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区街和乡镇经济
城区经济要立足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区域布局合理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资金、技术积聚优势和土地级差效益,重点发展以金融保险、商饮服务、交通通信、房地产、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建立多类型、多区域、多层次的第三产业服务中心;区街工业要加速结构调整,向工业基地集中并大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鼓励和引导区街工业联合发展、外向化发展,实现资源、市场两头在外,形成“一区一特色”和“一街一镇一拳头”产品的效应;城效结合型的城区要加速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向“多业齐上、多制共存、多轮驱动、多能发挥”的方向发展,到2000年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办好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到2000年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
(五)政策与措施
1、从战略高度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多渠道筹集“三高农业”发展资金,加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吸引外资投向农业,提高农业投资效益。
2、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因地制宜,推进土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能体系。
3、加快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抓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素质。
4、进一步改革区街经济管理体制,落实区街各项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市区两级责权利明确、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新格局。
六、科教兴市
(一)科技发展
1、围绕通信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三高”农业、城市管理、环保产业和交通运输、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展开科技攻关,重点开发一批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在若干有优势的领域形成在国内领先的科技能力。
2、加快广州东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九五”期间,重点建设好广州天河高新技术开发区,动工建设广州科学城、国际科贸园、民营科技园,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高科技制造业基地。
3、培育和发展面向全省和华南地区的技术市场。完善现有的常设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贸易、展示、中介服务、经纪业务的发展。加强专利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并完善增城中国专利村建设。
4、培养跨世纪的科技人才,到2000年每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研人员达到30人以上。
(二)重点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1、广州汽车与发动机研究开发中心。主要进行汽车与发动机研究开发、试验检测、产品认证及人才培养,并为国内外的汽车与发动机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科技服务。
2、广州化工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研究与振兴我省我市的精细化工产业,开发高技术含量、高精尖的精细化工产品。
3、广州食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重点研究开发多品种食品添加剂,并作为中试生产和推广应用、培训等多功能的中试基地。
4、广州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研究开发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5、广州市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组建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促进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
6、国家和省在我市创办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凡符合我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增挂广州市的牌子,给予必要的支持,我市不再重复建设。
7、大力推进“产、学、研”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支持广州地区高校院所发挥自身优势,与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创办股份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三)教育发展
1、继续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大面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师资雄厚、教学质量高的中小学。“九五”期末,全市中小学分别有5%、10%达到省、市一级学校,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抓好广雅、执信、二中、六中等一批重点学校,争取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00年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2、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层次。市属八区和四个县级市均要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创办若干所全国和省属重点中专和技工学校以及职业中学,使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60%以上。有条件的重点中专改造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3、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广州大学逐步建成具有理、工、法、商、金融多学科的综合性本科大学并逐步建设金融学院、理工学院、法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好广州师范学院和广州教育学院,使之成为培养高中以上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的主要基地。同时,办好广州医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创办广州金融学院和广州金融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积极推进番禺理工学和私立培正商学院的筹建工作。
4、成人教育重点办好广州业余大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职工业余大学等成人高等学校。推广以培训市民实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大都市英语培训工程”。
5、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中小学英语和计算机教学。“九五”期末,全市城区及各镇中心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有条件的学校外语课推行外语教学;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分期分批开设计算机课程;有条件的幼儿园在大班开设英语教学。各类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要因校制宜增设生物工程、汽车、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促进产业现代化的专业。
6、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大专院校试行校际间承认的学分制;职教建立双证书制度;普教建立学校、校长考评制度。扩大市属中等、高等学校招生的地域范围,提高生源质量。理顺职业教育体制,将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名称、学历、招生、就业政策统一起来,并做好与中等职教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7、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推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8、继续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
(四)人才队伍
到2000年,广州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9万人,年均增长13%;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1万人,其中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
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选拨机制。健全人才市场功能和运行机制,重点建设好中国南方人才市场。配套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使用好现有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多形式吸纳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五)政策与措施
1、确立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战略目标,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科技辐射源的功能。
2、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政府确保财政用于科技经费支出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在预算外收入中安排2-5%用于科技事业;引导、支持企业成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投资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分步按销售额提取3-10%的研究与技术开发资金;壮大和完善各项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设立科技机构和科研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资金;鼓励国内外专家、个体私营企业以技术入股进行投资,建立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机制;金融机构应保持一定规模的科技贷款。
3、切实改善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试行课题与岗位结合的工资制,允许科技人员对所取得成果按比例提成或占有股份,实施“科技公寓”计划,多种形式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4、加强专利、发明、科研成果的保护,加大执法力度。
5、改革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鼓励捐资助学、联合办学。采取以政府拨款为主,辅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以及通过教育贷款、教育内部储蓄、教育基金等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继续按国民收入扣除第一产业收入部分的1%额度征集教育专项资金。
6、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培训,推进“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建立教师在职定期轮训制度,优化教师队伍。
7、提高教师待遇,教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要求略高于市区人均水平,教师经济收入要略高于全市职工平均水平。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都市生活模式
(一)岭南文化中心发展
创立具有岭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到2000年,广州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工艺水平居国内大城市前列,文化消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下限水平。
1、建成和改造一批文化设施。建设广州粤剧大观园、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艺术博览中心、信德文化广场、广州文化中心、秦汉造船遗址博物馆、广州芭蕾舞团、广州电影城、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筹建广州大剧院。
2、加快图书馆和档案馆建设。重点建设好广州图书馆,并与珠江三角洲各市图书馆实现联机编目、馆际互借、文献资源共享。市档案馆要进一步丰富馆藏,做好向社会开放档案工作。
3、办发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报刊发行的数量、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提高书刊出版制作水平,实现印刷设备技术和采编现代化。创建电子图书出版社、广州市音像出版总公司,成立广州版权代理公司,筹建广州南方版权拍卖交易中心,开展版权转让、版权贸易等业务。
4、建立和完善包括无线、有线、卫星传播在内的立体化电视网络,发展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数字音频广播、多频道、双向的有线电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