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信息产业。
发展目标是:将信息产业作为带头产业发展,并逐步将信息产业培育成为广州市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全面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奠定基础。重点是优先发展面向家庭的电子信息服务业,使之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主导行业,展开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和数据库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网络二大网络布局,建设金字系列工程、交互式图文服务系统工程、交互电视(影视卡拉OK点播)工程三大重点项目,形成网络应用系统和软件开发体系、网络传输编码和网络互连标准协调体系、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信息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四大保障体系,开发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音像消费类电子产品技术、电子信息感测与控制技术五大信息技术,扩大视听产品、通信技术产品、计算机网络技术产品、软件产品、元器件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六类信息产品的生产规模。
(二)企业集团
按照扶优扶强、突出重点的方针,在100家骨干企业中培养一批销售产值或营业额100亿、50亿、30亿3个等级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扶持发展10家起点较高,发展前景较好,具有竞争优势,销售产值或营业额将来可达到或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包括:汽车企业集团、摩托车企业集团、钢铁企业集团、家电企业集团、白云山企业集团、电梯企业集团、广州建筑集团、广州轻工进出口集团、东方酒店集团、南方大厦集团。
(三)产业政策
1、产业发展政策。
支持和鼓励发展六大产业和信息产业。对列入本规划的高科技制造业,“三高”农业项目,基础产业重点项目,市政府将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扶持,包括在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的投融资方式、财政贴息、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利用外资、用地规划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支持。
支持老企业技术改造,搞活企业资产存量。
制定实施重点行业技术进步政策,包括:(1)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2)城市环保清洁化工程技术政策;(3)金融信息化技术政策;(4)商业技术进步政策;(5)发展“三高”农业和菜篮子工程技术支持政策;(6)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技术进步政策;(7)节能技术进步政策;(8)工业技术进步政策;(9)建筑业技术进步政策;(10)技术人才政策;(11)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政策;(12)重点引进国外技术目录。
严格限制以下产业和项目的发展: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生产技术明显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项目。坚决取缔有违于精神文明、有损于人民身心健康、假冒侵权的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对限制和严禁发展的项目和产品,将视具体情况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制裁。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信息产业地方法规和技术标准,促进信息市场建设网络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产业健康发展。
2、产业布局政策。
加快转移不适宜继续在市区生产的工业企业,依托外围区原有镇,按不同工业门类分别兴建工业小区,接纳市区转移出去的企业。
严格控制在市区布点工业项目。对运量小、无污染、且对商业和城建无影响的企业,可适当保留就地改造;对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无发展前途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易地改造;其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按生产性质分别转移到工业功能小区。
鼓励工业企业向市属县和远郊搬迁扩散。鼓励各方面到东南部新区建设工业项目及金融、商业等第三产业项目。
3、产业组织政策。
扶持列入本《规划》的企业集团。对商新技术企业和“三高”农业企业,给予必要的财力和其他政策优惠。对长期亏无望的企业,加速产权转让和实施破产。
建立汽车、电子等行业公会或协会,设产企业集团发展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科研开发风险基金,促进支柱产业和新兴工业的协调发展。
4、产业工人政策。
加强对招收外地劳工的宏观管理,在控制人口机械增长总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高素质的外地技工输入比重。在将本市失业率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的同时,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再就业机制,优先安排好破产企业工人以及待业人员的下岗培训和再就业教育。
四、城市建设管理与环境保护
“九五”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展开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东南部开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以及环境整治力度。
(一)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和人口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东南、东北方向发展为主,在严格保护水源的前提下适当向西北方向发展。规划到2000年城市建成区达到335.3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城市人口350万人。
(二)东南部开发
“九五”期间东南部开发土面积50平方公里。重点推进东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组团内部和组团之间的大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形成。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应用技术、出口创汇为主,重点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广州保税区以兴办贸易、仓储、出口加工、运输为主;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为主,重点发展电子通信、激光通信、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品;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港口运输、对外加工、转口贸易和动力基地,建成广州和珠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前沿阵地和现代化的海滨城市;珠江新城集中建设一批超高层建筑物,成为广州与华南地区的金融产业区和商业贸易区。
(三)旧城区改造
继续完成东风街、金花街的全面改造;建设东风路、宝岗路、镇安路沿线综合小区;严格控制旧城区人口,促使人口向新城区疏散。控制旧城区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通过修建地铁、改造街道等工程,加强和完善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
(四)城市管理
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高效能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与完善一警多能与城管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加强市公安巡警支队和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的机构建设。落实市和区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市、区(县级市)、街(镇)和居委会四级负责的责任和权力,实行区域包干责任管理。尽快装备和应用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设施,要在监测、跟踪、数据处理和系统调度指挥等方面应用最新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城市管理法规,做好急需的
城市规划条例、巡警工作条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城市建设管理巡回法庭,实行依法治市。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市民的大都市意识,共建文明城市。
(五)城市园林绿化
建立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城乡一体、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体系,重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化空间,保持和强化广州传统的花城特色。提高城市绿化覆盖面,规划到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少于35%,人均公共绿地达6平方米。
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渡假区和越秀山为绿化体系的绿心,流溪河、珠江两岸的绿化为绿带,组成以改善城市生态为主导,大规模、多层次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结构体系;新区的每个城市公园按1000-1500米的社会服务半径和20-50公顷用地规模规划布局。在市区北部设立防护林,在珠江两岸、市区内的河、湖等水体及铁路旁设立防护林带,城市各组团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绿化隔离林带。
(六)环境保护与防震减灾
1、水环境保护:重点保护流溪河、东江及将要开发的南部饮用水源,合理调整饮用水源。加快珠江广州河段的综合整治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2、大气环境保护:主要对风景旅游区、文化科技区、果木保护区及城市主导上风向等进行保护,禁止在城市建成区新建、扩建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对老城区大气污染严重、难于就地改造的工业企业,要有计划进行易地改造;加快燃煤电厂脱硫装置的建设;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提高城市气化率,改造油制气工程,供气能力从28万立方米/日提高为120万立方米/日,到2000年市区气化率达90%以上;建设热电并供工程,逐步建设环市东、赤岗和黄埔联片供热小区。
3、环境噪声整治:依据城市各区域主导功能和自然环境状况,对“居住文教区”、“居住工业混合区”、“工业集中区”、“交通干线两侧”等不同区域,按国家规定标准切实加以保护。加强对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管理和治理,创建噪声控制街,提高达标区覆盖率。
4、固体废物处理:重点建设大坦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金坑日处理3500—5000吨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医疗卫生废物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处理中心。
5、防震减灾:建立健全以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灾与恢复重建为重点的防震减灾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和新技术应用,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实行大中型建设项目设防标准申报备案制,逐步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七)十五项重大工程
“九五”时期重点建设十五项跨世纪重大工程:
1、以地铁、轻轨为重点的市内快速轨道客运网络工程。
规划建设3条地下铁路线和2条快速轻轨线。地铁1号线18.4公里,形成贯通城市东西两厢的地下客运大动脉,1998年建成通车,2号线为南北走向,全长26公里,计划2002年建成通车;3号线13公里,南北两端分别与1、2号线相接成环线。轻轨线网以城市中心区大组团为中心,呈向北、向东放射沟通东、北两翼大组团的客运走廊,建设31公里的1号线和18公里的2号线。
2、以广州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