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体系是:
(1)金融市场体系。分批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
(2)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引进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增设新的银行和银行网点,积极发展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建立金融功能区和外资金融机构区。
(3)金融管理体系。加快人民银行职能转换,发挥其对金融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强化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各类同业公会自律管理功能。
(4)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广州电子支付系统,扩大同城票据清算中心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覆盖范围,扩大全国卫星联网的资金汇划中心的业务,加快实现全市银行之间的电脑联网和金卡工程建设,并与国内主要城市金卡工程联网,进一步扩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和国际经营业务,确保广州与国际间金融交易在技术上的安全与效率。
八大中心市场是:
(1)证券交易中心市场。协调好广州证券交易中心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关系,通过电脑联网的方式实现实现市场一体化。扩大交易中心上市和交易的有价证券品种和企业,增加异地会员。
(2)资金拆借中心市场。将头寸拆借、短期融资和短期债券融通的辐射面覆盖整个华南经济区,并将区域内中介业务服务延伸到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通过货币市场开展全省和华南区域内的公开市场操作,使广州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分中心。
(3)商业票据贴现中心市场。积极开展承况、贴现业务,建立珠江三角洲票据结算体系,促进区域内短期融资票据化。
(4)资金清算中心市场。积极组织经济区内各金融机构参加广州市同城票据交换,并完善交通通讯条件,组织及统筹安排华南经济区金融网络跨行业跨地区的业务联网。
(5)外汇交易中心市场。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扩大外汇交易中心广州分中心的交易范围,吸收华南经济区内城市外汇指定银行参加交易和清算,争取全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授权,开展人民币对外币的远期交易试点,开展外币间的即、远期实盘买卖,为企业提供防范外汇风险的服务。争取对个人和企业全面开放外汇业务,率先开展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加强区内的外汇调剂。
(6)保险中心市场。积极组建各类保险机构,引进外资保险机构,拓展各种保险业务,发展保险市场,开展经济区保险公司之间的再保险业务。
(7)金融信息中心市场。加强各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提高对金融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能力,为社会提供系统、广泛、有用的评审类信息咨询、委托中介类信息咨询和综合类信息咨询服务。
(8)金融人才培训中心市场。组建广州金融学院,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金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管理人才,做好引进国外金融人才的工作。
3、交通运输业。发展重点是:加强广州港口、铁路、航空枢纽建设,建设穗港珠三地间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邮电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套能力和综合运输能力。到2000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270亿元,客运量6.23亿人次,货运量3.73亿吨,港口吞吐量1亿吨。
(1)港口建设。大幅度提高广州港和南沙港吞吐能源、原材料、集装箱和外贸进出口货物的能力。扩大内河港口通过能力。在广州保税区的基础上建立黄埔自由港,发展以集装箱运输和大型远洋船舶运输的国际运输。续建新沙一期工程6—10号泊位,新建新沙二期工程,建设新沙集装箱码头八泊位延长段;浚深广州港黄埔出海航道,重点扩建东江口码头和赤坭港,新建五和港、鸦岗等内河港口码头,开发和整治增江河。
(2)铁路建设。加强和改善客货车站和货场布局,增强编组站解编能力,新建和扩建一批铁路客货车站和站场,包括广州东站、大朗货场等,广州北至棠溪专线等支线、联络线、复线。市区分步建设两条地面轻轨和地铁第一、二、三期工程。
(3)公路建设。提高干线公路等级,加快高速、高等级汽车专用路建设,加快公路环线、联络线建设,分流穿越市内的过境车流,大幅度提高城市出入口通过能力。建成并投产总里程为105.85公里的三条高速公路,总里程为374.3公里的13条一级公路,总里程为266公里的二级以下公路。改建和扩建在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21条城市级主干道、2条环路、2条北部外围半环路,加强16条对外出口道路的对外通道能力,增设天桥、过江大桥、隧道以及社会停车场(库)等城市交通设施。
(4)机场建设。重点是搞好广州航空枢纽建设。广州新国际机场要按近期年旅客吞吐量2700万人次;中期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的规模和多功能、具有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在新机场启用前,白云机场要完善客货运输设备配套和更新各地面附属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场承受能力。
(5)邮电通信业。积极开拓新型通信业务,增设公用电话亭和电信营业网点,使平均服务人次、电话交换机容量等方面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加快建设广州市话网扩容、通信管道、长途交换系统扩容、电信机楼和中联通电话系统。兴建广
州邮政新枢纽。高起点地建设电信传输网,抓紧建设中继传输网、光纤网、数字微波通道。“九五”期末,交换机容量达71.6万门,总容量争取达到300万门。
4、商品流通业。
(1)对外贸易业。
发展方向是:加速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并举战略,完成重组商品结构、重设市场布局、重塑企业制度的任务,加快形成广州国际贸易大口岸、大通道。发展重点是:
深化外贸企业制度改革。逐步将一批具备条件的企业改组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打破内外贸分割格局,组建产供销、贸工农技一体化的出口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
建立外贸经营新体制。实现从单一从事出口贸易向进出口结合的转变、从一业为主向多种经营的转变;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技术、服务贸易出口比重;继续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远近洋出口市场的比重;率先探索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继续进行中外合资经营零售商业的试点。大力开展跨国经营。
建立广州进出口发展基金。建设出口商品产销体系,培植一批出口商品上亿元的生产基地和出口额超亿元的出口“拳头”产品。
大力改善贸易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广州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穗港经济促进会、广州招商局,积极筹建广州国际博览中心,在珠江新城建设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主体的“外贸中心区”,深化口岸检查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国际通行的无纸贸易方式。在广州经沆技术开发区发展集保税业务、转口贸易、国际贸易、外资企业物资供应于一体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建设并充分利用广州保税区内的专业市场。
(2)国内贸易业。
发展重点:一是发展连琐企业,推广代理制,建立综合商社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二是建成一批跨世纪的现代化购物中心和购物广场;三是发展期货、保税、会展、博览等高层次的市场交易和服务形式;四是组建若干个国家级或区域性的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副食品批发市场和大型粮库;五是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企业集团。到2000年商品流通业增加值达到206亿元。
建设现代化购物服务中心网络。有步骤地新建或续建18个高档次的大型购物中心和风物广场。在东南部新市区及地铁沿线出口处建设一批大、中、小配套的商业网点群。
建设高层次交易中心网络。建立广州新产口展销中心。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中心扩大为常设外贸商品交易中心。建立17个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
建设物流中心网络。加快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在黄埔和南沙地区扩建和新建几个配货发运的物流中心和一的储备库,配套建设具有铁路专用码头、粮仓、油库和冷库,实现水陆联运的大型现代化物资配送中心。
建设无形商品交易中心网络。发展一批国家级或地区性的期货、会展、博览中心等市场交易和服务中心。
5、旅游服务业。
发展重点是: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扩大旅游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和创汇能力。到2000年全市接待旅游者约3800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约250万人次。
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完善“三线一中心”旅游网络,促进珠江风情游览带、文化史迹游览带、饮食购物游览带、岭南园林游览带、观赏娱乐文化带等主题性游览区的建设。抓好一批旅游“拳头”项目、人文景观旅游项目的建设,形成大中小景点配套,以大型景区为主的“众星拱月”的格局。加快改造现有宾馆、酒店,在新城区适当建设高档涉外宾馆和餐厅,完善综合旅游交通设施,增辟交通专线、航线。进一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争取实行国际上的“落地签证”办法。
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业宏观管理体制,防止旅游项目的低层次重复建设和局部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设立旅游管理学院,加强旅游服务队伍的培训。
6、建筑与房地产业。
发展方向是建立统一的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体系、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合理的收益分配体系。
房地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组织好地铁和环城高速公路沿线的物业开发和住宅小区建设。超前做好土地使用规划,合理控制批地数量,严格地块功能布局。房地产开发主要是发展面向普通居民和工薪阶层的商品房、解困房和安居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适当面向港澳、面向社会。完善新建住宅小区的生活配套高设施。加快开展金融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继续繁荣房地产交易市场。
建筑业发展重点是以实行工程监理制为龙头,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提高建筑机械化水平、科技含量、工效和施工质量,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提高国有建筑企业竞争力。积极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打入国际建筑市场,提高广州市建筑业的外向化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