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33亿元(按国家计划口径,不含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左右。
--物价总水平控制在年均增长10%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1‰以下,户籍人口控制在705万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超过780万人。
2、结构和效益指标:
--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大致调整为5:44:51。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低于1.2吨标煤。
--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8.6万元/人。
--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40%和88%左右。
--万元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低于0.006吨。
--噪声控制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
--耕地面积不少于1278平方公里。
--森林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3、人均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万元(现价),年均增长1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生产费年收入超过17000元(现价),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5%。
--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现价),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5%。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人均拥有电话机数为0.6部左右。
--人均占有城市道路面积约为8平方米。
--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到0.6千瓦。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600升。
4、科技和教育发展指标: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0%。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8%。
--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达到30%左右。
--全市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三)发展蓝图
“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半,争取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大城市中的位次前移;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基本达到亚洲中等发达国和地区九十年代中期平均水平,实现由小康阶段奔向初步富裕阶段;到1998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0年,初步展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格局,全市经济繁荣活跃、社会安定有序、生活舒适富裕,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产业现代化
发展的重点是对国民经济起支柱作用的六大产业群,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带头作用的信息产业。通过提高第一产业中的“三高”农业、第二产业中的高科技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和金融及信息业的比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
(一)六大支柱产业和一个带头产业
1、高科技制造业。
发展方向是:以八个“龙头”制造业为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到2000年高科技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0%。
(1)八个龙头制造业。
--汽车工业:加快实施标致汽车第三期工程,以市场为依据选准车型,到2000年形成年产15万辆的生产能力,零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到80%以上。羊城汽车着重发展轻型载货车、客车和变型乘用车等系列产品,到2000年形成年产5万辆的能力。高起点引进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主要配套产品基本满足整车生产需求。规划到200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约402亿元,年均递增约60%。
--摩托车工业:到2000年,形成100万生产能力。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车型;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基本国产化。规划到2000年摩托车工业总产值约160亿元,年均递增约47%。
--电子通信工业:重点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及导航设备、计算机、中高档扬声器、大屏幕彩电、摄录一体机及关键的精密零部件的生产,以及复印机、文件分发和图文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有线电视信息系统等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力争到2000年主要产品有50%左右达到国际九十年代水平,10%左右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电子通信工业总产值约140亿元,年均递增约20%。
--家电工业:积极应用微电子、传感、模糊逻辑、电子语言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生产高档、环保、节能家电产品和小家电产品,加快低档产品升级换代,力创更多的国际名牌家电产品。规划2000年70%的家电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九十年代先进水平,10%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家电工业总产值约156亿元,年均递增约23%。
--石油化工工业:以乙烯工程为龙头,扩大乙烯生产能力至30万吨/年,配套发展下游产品和深加工系列产品;继续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化纤原料和氯产品,提高现有树脂产品的档次。原油加工量年生产能力从现有的520万吨扩大至一期650万吨,二期1200万吨。
--医药工业:扩大原料药、制剂、高效中成药的生产,研究开发医药新产品和海洋药物,增加医疗制剂等产成品出口。规划2000年工业总产值80亿元,年均增长16%,95%以上主要产品达到九十年代水平。
--食品及饮料工业:扩大啤酒等饮料的生产规模。扩大啤酒、咖啡、味精、饼干、罐头等产品生产规模。发展替代进口的食品原料和辅料,不断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保健食品和各种新兴食品。规划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约220亿元,年均递增约13%,主要产品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冶金工业:应用连铸连轧、炉外精炼等新技术、新工艺和节能降耗新技术,发展各种能替代进口、适销对路的型钢、板、管、带和优质钢、合金钢等系列产品。钢铁工业要广泛采用微电子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控制,整体工艺和技术装备、产品质量要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期先进水平。规划到2000年钢材年生产能力扩大到210万吨,其中冷轧薄板材80-100万吨、不锈钢棒材和线材11万吨。冶金工业总产值约110亿元,年均递增约25%。
(2)六个新兴工业。
--电子技术工业:重点是开发多媒体计算机应用工业技术,以此推动相关的高科技微电子产品及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广州电子工业园和软件工业园、多媒体CAI研制中心为重点的计算机产业基地。
--生物工程工业:重点是开发其在医药、食品工业上的应用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发酵技术及发酶工程的应用技术,开发甲乙型肝疫苗、抗病毒、干扰素、人体基因工程药物、抗病基转化技术及产品、组织培养技术及产品等。积极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处理工业废渣和生活污水。
--新材料工业:重点是开发生产各种高分子化工材料,各种复合高分子材料,高技术高附加值金属材料等。
--高新技术医疗器械工业:重点是开发生产血液透析类产品、电视内窥镜手术图像显示设备、一次性医疗器具产品、射频系列治疗仪、齿科类产品、脊椎牵引床、医院通用设备、心血管治疗设备、保健康复机械等九类医疗器械设备,并形成一定规模和能力。
--新能源工业:重点是开发生产太阳能集热芯、太阳能干燥设备、硅光电池、太阳能制冷产品、各种节能灯及配套器件、能源设备产品及原料等。
--环保工业:重点是发展大气保护、水处理、噪声防护、固体废物处理、环保药剂、监测仪器等方面的环保产品等。
(3)传统工业改造。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轻工、电气和电工、机械制造、船舶、能源,纺织服装、建材、橡胶等广州传统工业。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电气和电工类产品重点发展220KVA级变压器和200KV级断路器,电梯电机和特种电机,大力发展体积小、大容量、高性能、智能化、组合式、寿命长的低压电器及电力电子元件。
纺织服装工业重点发展化纤及化纤原料,提高印染后加工水平,努力形成衬衫、针织、牛仔、皮衣羽绒和家居休闲等五大时装服装系列。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和高档装饰材料。
机械制造业主要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机械及基础类产品,包括高速、新型高档电梯系列产品、轻工机械、基础机械、模具和基础元器件等。大力引进数控加工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提高基础类产品质量和专业化协作水平与配套能力。
船舶工业努力开发生产特种船舶、工程船舶、高速客船,以及冷藏集装箱、铅质集装箱、罐式等特种集装箱。
能源工业要发展高效率、低污染、调峰能力强的大容量发电机组,配套建设脱硫装置,改造污染大的中小发电厂,规划2000年建成火电机组221万千瓦、柴油机组50万千瓦。加强电网建设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改善供电状况,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2、金融保险业。
将广州建成依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辐射华南地区及华中与西南部分地区,沟通港澳和国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到200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6000亿元以上,证券交易量达3500亿元左右。
建设广州金融中心的基本要求是:拥有相对集中的金融组织机构,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发挥聚合扩散境内外资金的融资中心功能,成为国家重要的金融管理实施中心和金融政策操作中心。
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四个体系和形成八大中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