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
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穗府(1996)64号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业经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区、县级市规划和市各部门的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与《纲要》相配套的各专项规划(将由市计委另行下发)具体如下:
一、广州市工业“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
二、广州市交通运输业“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
三、广州市能源“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四、广州市农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五、广州市商品流通“九五”计划
六、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九五”计划
七、广州市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八、广州市建筑与房地产业“九五”计划
九、广州市信息产业“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
十、广州市市场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十一、广州市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
十二、广州市社会保障“九五”计划及2005年发展规划
十三、广州市人口机械增长和“农转非”工作“九五”计划
十四、广州市东南部开发“九五”计划及2005年发展规划
十五、广州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十六、广州市1996年到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五年
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6-2010年是广州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性时期。为了明确这一时期全市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以《广州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方案》、《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规划》、《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建议》为依据制定的政府规划,各有关方面必须配合实施和执行。
一、现代化进程评估
(一)“八五”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八五”时期,我市围绕着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以及于1998年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大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力度,“八五”计划主要指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国内大城市前列。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43.07亿元和1.9万元(当年价),“八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9.86%和17.48%。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于1992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展开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布局,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得到改善。旧城区改造和东南部新城区开发进程加快,城市建成区扩大至259平方公里,地铁、珠江新城、环城高速公路等一批跨世纪的基础设施工程相继铺开,供水、供电、供气和交通电信设施大大得到加强,市容面貌明显改观。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六大产业支柱作用得到加强。轻纺工业产品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升级换代,“菜篮子工程”基本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六大产业(高科技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与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0年的55%提高到65%,第三产业比重1995年达到47.94%。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裕,财政金融实现了良性循环。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6.83亿元,比1990年增长2.7倍。五年累计预算内财政收入313.61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75倍。信贷长期保持存差,199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886.89亿元,存大于贷达720亿元。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进程加快。1995年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文教体卫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口规模得到控制。
--市民生活步入殷实小康阶段,社会风气健康向上。1995年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8553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483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61平方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
2、外向型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
区有效地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作用;1995年全市“三资”企业达7825户,驻穗外资金融机构已达48家,驻境外企业已发展到130多家。
--不断拓展的外贸出口市场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五年累计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90.81亿美元,年均递增33.87%,其中1995年达62.04亿美元。
--境外投资成为全市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五年累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8.71亿美元,其中1995年为22.53亿美元占全市经济建设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3、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向了市场经济新起点
--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使国民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1995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的比重约为30.59:11.67::57.84。
--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正在转向市场机制。企业体制改革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资源配置由以计划渠道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向宏观管理和间接调控为主。政府机关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具有广州特点的“战略决策、市场调节、规划引导、总量控制、政策协调、综合平衡”的宏观调控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产业整体素质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群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缓慢,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2、经济体制尚未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未有大的突破,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3、综合环境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治安比较严峻,市区交通堵塞严重。
4、中心城市优势不明显。金融中心建设步履艰难,信息中心和旅游、商贸中心的功能有所削弱,未能起到全面带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也未能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形成较强的综合辐射能力。
5、人的综合素质不高。科技人才不足,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净化,文化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6、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心城市管理新体制尚待完善,市政府依法治市的责权利不配套,城市管理有待增强。
二、“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有关未来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结合我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需要,“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力争国民经济总量倍增,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第二,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形成经济运行新机制,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第三,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培育和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实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加快金融和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四,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骨架和以法治市的新秩序。
第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第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七,加快城区和市属县级市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全市经济腾飞的排头兵。
第八,实施对外开放升级战略,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
第九,建立健全宏观管理新模式,增强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级力和效率。
第十,市民生活小康阶段向初步富裕阶段过渡。
(二)发展目标
到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1995年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左右。
--工业总产值达到2735亿元左右(199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约15%。
--农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199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46亿元,年均增长16%。
--外贸出口总值约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4%左右。
--利用外资达到37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