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1997修正)

  (十)支持或者代表消费者,对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七条 消费者协会的活动经费,由同级财政拨款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资助。

第六章 处罚与奖励

  第十八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按国家规定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约定,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消费者经二次以上交涉,经营者仍无理拒绝的,应承担消费者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商品修理时间超过三十天的,经营者应以商品价格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给消费者赔偿因延误使用商品遭受的损失,同时保修期限应按修理期相应顺延;在保修期限内经二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负责更换或退货,退货时应向消费者退回该商品的原购货价款。
  前款所称的“无理拒绝”是指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合理要求,无正当理由而故意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经营者的从业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对消费者交涉的表示,视为经营者行为。
  对包修、包换、包退消费者不能随身携带的大件商品,经营者应承担必须支付的运输等合理费用。
  第二十条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下列欺诈行为给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按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服务费用的一倍:
  (一)有欺骗性销售诱导的;
  (二)发布虚假广告、作虚假现场演示和说明,以及对消费者的承诺不能履行的;
  (三)商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尺少秤,出售过期失效、腐烂变质商品的;
  (四)出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商品的;
  (五)采取虚假的清仓、甩卖,最低价、优惠价等不真实价格表示的;
  (六)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伪造商品产地、厂址、厂名、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的;
  (七)销售“残次品”、“处理品”、“等外品”等商品不予标明的;
  (八)以不真实的名称和标记从事经营的;
  (九)有其他欺诈行为的。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因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残疾、死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的项目和下列标准支付费用: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