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其它作物。茶叶:我省茶叶生产尚有一定剩余市场空间,盆周山区要利用退耕还林的契机,适度发展新的无性系茶园。要继续抓好川西优绿茶、川南优质早茶和红茶、川东北富硒茶的区域开发,川中丘陵可适度发展优质茉莉花生产,为茶叶主产区提供优质茉莉花原料。要推广机制名茶,改进制茶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名优茶产量,提高名优茶品质。花卉:重点建设成都盆景、鲜切花和攀西种球、种苗及鲜切花基地,迅速改变“两多两少”(即鲜切花多、种球多,绿化苗木少、高档盆花少)的局面。成都及攀西地区要发展高档观赏植物;川西地区还要大力开发一批高档盆花,并不断增加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药材:是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要依托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麻类:目前苎麻市场略有回升。达川、广安等地要大力推广川苎4号、红皮小麻等地方良种,提高质量和效益。南充、遂宁、绵阳等地要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开发黄红麻新用途,可恢复和扩大种植规模。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指导服务。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强化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及时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抓数量、抓产量转移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上来,面向市场需求、优化调整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做好宏观指导、信息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推广和产销衔接等服务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本地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条件,尽快提出调整规划和具体方案,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结构调整顺利展开。
(二)实行优质优价,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拉开品种、质量差价,实行合理的等级、季节、地区差价。制定优价收购标准,完善相应的质量检测手段,切实改变混收混储混销的做法,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分级分类管理。特别是在优质粮油集中成片种植区,收购部门或龙头企业应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让农民吃“定心丸”,严格按质论价,不得随意压级压价,挫伤农民积极性。这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关键所在,务必狠抓政策的落实到位,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推进品种和品质的优化。
(三)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基地建设。农业投资要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当前,要及时调整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种子工程等项目的投资方向、建设内容,增加优质农产品良繁体系、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的投资份额,突出抓好优质粮食、优质棉花、“双低”油菜等商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进一步加大山区、丘陵地区坡改梯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建立信息体系,加强信息引导。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大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信息预测分析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定期发布政策、市场、价格、新品种、新技术等实用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自主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