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坚持调改结合,稳步推进的原则。要严格保护耕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以改促调,以调促改。同时,调整结构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搞掠夺式经营。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提质降耗的原则。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调整优化结构的推动作用,加速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改良农产品品质。大力推广省工节本降耗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五是坚持农民自愿,引导服务的原则。要充分遵循农民意愿,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让农民自己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不允许将种植面积层层下达到农户,强迫农民种这种那。严禁行政强迫命令和“一刀切”。要集中精力搞好政策落实、信息引导、技术推广、示范带动、市场开拓、组织运销等服务工作。
二、调整方向和重点
当前,种植业调整的方向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要重点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改良农产品品质,提高种植业整体效益。
(一)粮食作物。以改良品质为重点,稳定调减不适销对路劣质品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专用粮生产,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菜用粮生产。
1、稻谷。稳定中稻、一季晚稻面积,努力扩大再生稻保收面积,高琶望天田彻底改走旱咱。全省水稻面积可稳定在3280万亩左右,其中,中稻和一季晚稻3260万亩,早稻和双季晚稻各稳定在10万亩左右,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大面积生产应以发展中档优质稻为主,做到不减产量又提高品质,逐步调减冈优、Ⅱ优等系列中品质较差品种,积极示范、扩大推广金优、D优、K优系列优质稻以及菲优多系1号、乐优3号等优质高产新组合。大中城市近郊,可依托加工企业,集中成片发展一定面积的高档优质稻,实行以销定产,优质优价,目前可选择种植昌米011、苏眉系列、湖南丝苗、台湾蓬莱稻、台A系列等常规优质品种。安宁河流域稻区除发展昌米011、凉丰香糯等高档优质稻外,大面积生产仍以种植粳稻为主,选用冕粳147、楚粳3号、高原粳2号等品种。龙马潭、合江、宣汉、德昌、岳池、蓬安、米易等应大力发展地方特种米。要大力推广杂糯间栽技术,扩大间作糯稻面积。总之,通过努力,逐年扩大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
2、小麦。全省小麦面积可保持在2650万亩左右,大力改良品质,发展专用优质小麦。瘦薄坡土可改种碗豆、大麦,川东南和其他地区一些下湿田可改种油菜、蔬菜、绿肥、饲草,大力推进旱地小麦预留空行改制,变种满土小麦和“夹夹行”为中厢、宽厢规范化带状种植。全省要大力推广“三高一好”品种,即蛋白质含量高(干基≥13%)、面筋含量高(湿基≥28%)出粉率高(≥70%)和面筋质量好(稳定时间≥4.5min),适合制作面条、馒头以及面包的优质小麦品种。近几年全省大面积生产应主要推广绵阳26、绵农4号、川育14、绵阳29、川麦30,积极推广绵阳农科所96-12、省农科院89-107、四川农业大学R7等新品种,尽快淘汰80-8、87-23、西辐4号、5号等劣质品种。我省小麦主要由于气候原因整体品质较差,但区域优势明显。粮食和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选用专用品种,在川南建立优质面包小麦商品生产基地,选用宜麦7号、川麦28等品种;在攀西地区建立饼干糕点小麦商品生产基地(选用川农麦1号、西昌177等品种)和啤酒大麦商品生产基地,满足省内加工需要。
3、玉米。继续主攻玉米,依靠科技多方挖潜扩大种植面积,改善品种,提高产量。以饲料品质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蛋白玉米。目前可因地制宜选用推广鲁单203、川单15、成单201等高赖氨酸品种。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高淀粉、高油等专用玉米。适用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甜、糯玉米和爆烈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