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场体系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架设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加速农民由生产经营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1.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加大对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组织推动力度。支持各种类型的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发展,引导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走联合发展之路;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农民协会、联合会的发展;支持国有、集体商贸企业和独资、合资企业,通过入股、契约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2.加强市场载体建设。努力建成比较发达的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善、提高市场功能,逐步形成分类型、多层次市场相互支撑与补充的市场体系。将城郊结合部的何庄子、金钟、红旗、柳滩四大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成我市农产品参与全国大流通的龙头;以产地为依托,重点建设北方生猪、大沙河蔬菜等一批骨干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市场连基地、基地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有农业的区及各县政府所在地和中心城镇,大力扶持发展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参与国际大流通。
(四)机制创新
规范企业、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使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五、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科技人才与成果密集和相关工业发达的整体优势,以创新精神,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使我市农业科技实现质的飞跃,整体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科技攻关
积极采用信息、生物、材料、海洋科学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重点抓好种苗工程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畜牧、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业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应用技术,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绿色和持续高效农业发展技术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二)成果推广
1.重点推广动植物新优品种,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设施化种、养与农业精品生产配套技术,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和畜禽、水产主要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旱作、节水技术,谷物烘干技术,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农业环保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一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抓好一批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稳定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发展农民科技协会、研究会、科技合作组织,鼓励专业村、种养大户与农技推广部门、科技院所、大专院校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三)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装备、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实验室、畜禽生物制品实验室、植物营养与肥料新技术实验室、市农业中心实验室等,力争建成1至2个市级科学研究中心。
2.建成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新技术开发中心: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蔬菜新技术开发中心、水稻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开展农业科研和科技创新创造必有条件。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各类企业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领办、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参与农业开发经营;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来津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开展科技合作。
(四)人才培养
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建立农业现代化人才支撑体系。组建天津市农业经济技术培训中心和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健全和形成由普通高等教育--高、中等职业教育--高、中等成人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等层次结构合理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注重选择培养农业科技尖子人才,建立跨世纪的农业科研队伍;认真搞好“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六、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