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林果生产:巩固提高津西北优质果品基地,发展蓟县综合果品基地,建设南部优质小枣基地和滨海葡萄生产基地。
4.积极建设和发展花卉、草坪等新兴产业基地。
5.为保障粮食、饲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的有效供给,支持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有计划地在外埠乃至国外开辟粮食、饲料及其他专用原料基地。
(三)养殖业结构
稳定生猪、蛋鸡生产,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生产和特种养殖,扩大海、淡水养殖面积,提高设施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到201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1.肉类生产:巩固提高蓟县、宝坻、武清、宁河四个国家级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以武清、蓟县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发展肉羊、肉鸡等肉类生产,改善肉类生产结构。
2.蛋类生产:巩固提高蛋鸡生产基地,蛋类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
3.奶类生产:巩固提高农垦系统奶牛基地,积极发展远郊奶牛生产,使全市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4.渔业生产:建成60万亩海淡水养殖基地。重点建设以名特优新品种为主的淡水池塘10万亩、高产精养集约化海水养殖基地7万亩,积极推广稻田养殖。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四)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类型和消费方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在我市首批评出的34个品牌、52个品种的农业名牌产品的基础上,争取创出更多的农业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名牌标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标准。2010年,力争创出10个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名牌拳头产品。
(五)种苗产业
种苗产业是构筑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先导作业,是实现我市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1.积极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大力引进、选育、开发、推广符合我市农业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品种,努力使我市种养业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2.加强良种繁育、质量检测、加工储藏、营销服务等种子、种苗产业化体系建设,巩固和提高水稻、蔬菜、原种猪等方面的育、繁种优势,建成一批体系配套、设施一流、管理科学的国家级、市级原、良种场,提高本市种子、种苗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围绕种苗、蔬菜、畜牧、水产、优质粮、果品等六大主导产业,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抓好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抓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抓好机制创新,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基本实现农业主导产业的基地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基本实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户的全方位带动。
(一)龙头企业建设
加速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由传统农副产品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的步伐。在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改造、新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外向型、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各具特色的高效产业群体。建成10个大型龙头企业集团、30个市级龙头企业和100个地区性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批以农业项目为主的上市公司。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50%以上。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从政府和制度等方面规范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科技、信息等较高层次的服务。市、区(县)、镇(乡)都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形成网络,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发展社区和合作服务。普遍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好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个体和合作制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跨区域服务。力争使主要服务项目基本实现契约服务、电话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产业。逐步形成种苗、农机、农经、水利、畜牧、水产、动植物保护、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法律等十大农业服务产业,扩大服务规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村的一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