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毛绒产量:1997年农区畜牧业毛绒产量为3.9万吨,1999年计划达到4万吨,2002年计划达到4.2万吨。
6.禽蛋产量:1997年农区畜牧业禽蛋产量为20.04万吨,1999年计划达到21.26万吨,2002年计划达到23.23万吨,年均递增3.0%。
7.鲜奶产量:1997年农区畜牧业鲜奶产量为35.34万吨,1999年计划达到40.06万吨,2002年计划达到46.38万吨(比1997年增加10.04万吨),年均递增5.0%。
8.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人均收入为1705元,1999年计划达到2105元,2002年计划达到2705元(其中增收部分来自畜牧业的收入400元,占增收的40%)。
(三)区域布局
1.粮食生产区,做为猪禽生产和牛羊育肥的主要区域,建立大规模瘦肉型猪商品基地、牛羊育肥商品基地和养鸡生产基地。
2.城郊地区,做为奶牛和家禽生产的主要区域,建立奶牛生产基地、养鸡生产基地和育肥牛羊基地。
3.半农半牧区旗县,可利用相对丰富的草场资源建立牛羊育肥基地和绒毛生产基地。
4.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利用饲草料和农副产品大幅度增加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林、牧结合,发展牛羊育肥和猪、禽、兔生产。
(四)1999年工作的重点任务
以农区畜牧业示范工程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易地育肥工程为重点,促进适度规模和专业化养殖,使新增规模养殖户达到4500户。大力推广畜禽模式化饲养育肥技术,年内完成模式化育肥牛30万头、育肥羊330万只、“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260万口(生产任务分解表见附件1)。秸杆转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年内转化粮食50亿公斤。
四、认真落实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政策
(一)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各地区要切实加强对农区畜牧业工作的领导,充实完善相应的领导机构,层层分片包干落实工作任务。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明确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出台一些支持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发和调动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要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农区畜牧业建设资金,始终把农民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投入主体。各级新增牧业税的70%要用于事关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饲料秸杆加工、市场体系建设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适用增产技术推广。积极建构四级投资匹配体系,加大国家投入的引导力度,重点发展基地旗县,推广优良品种,发展饲草料加工。合作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再贷款,把畜牧业作为重点投向之一,农业银行要在确保贷款“三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区畜牧业发展。要积极推广农区畜牧业的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增加畜牧业投入。
(三)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