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森林火灾。建国50年以来,我省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约800次,受灾森林面积,50年代年均高达3.8万公顷,90年代年均仍有0.1万公顷。
2、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我省在全国属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一般年份全省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亿元。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财富积累的不断增多,防灾减灾建设如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据统计,近10年来,全省因灾损失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严重的灾害损失,是阻碍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主要减灾工作。
1、减灾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针对长江、鄱阳湖、省内主要河流的水患地区,大面积干旱和病虫害多发地区,重点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地区,我省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整治河湖、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国以来,共建成防洪堤9000多公里,大中小型水库9000多座,排灌站3万多处,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改造和整治。全省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农田总面积的80%,旱涝保收面积由1990年的136.6万公顷上升到1997年的15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35.9%上升到1997年53.3%;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1990年的122.4万公顷上升到1997年的221.1万公顷,减少水土流失量4.5亿吨。重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也已开始起步。一系列的减灾工程建设,对减轻自然灾害的发生程度,减少灾害发生的范围,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根治部分自然灾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省委、省政府为治理水患,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指导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整治江湖、根治水患、移民建镇工程。
2、非工程性减灾措施明显加强。目前,我省已经建成了由84个地面气象站、2个高空观测站、2个天气雷达站、3个卫星云图接收站和卫星遥感中心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网;107个水文站、59个水位站、704个雨量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3个专业地震台、7个地方地震台组成的地震观测网;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6个地(市)级分站组成的对重要地质灾害点的专业监测与广泛的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在灾害预警方面,现已构成了由有线和无线通讯以及气象、水利等部门建成的连通全省、分级管理、集中控制的计算机广域网等组成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这些措施在提高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为有效防范灾害和各级政府迅速组织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编制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围绕环境生态治理采取了“一控双达标”等措施。
3、减灾管理工作日趋完善。我省建立了针对主要灾害的防灾减灾领导机构,逐步完善了灾害监测预报和减灾指挥、调度、组织体系,初步建成了省、地(市)、县三级分灾种的灾害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灾害联防、联抗、联救工作,开展了灾害分级管理、灾害评估工作,提高了各项防灾减灾和灾后快速修复、重建工作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