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发育较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的同时,培育包括生产资料、资金、劳动、技术、信息、人才、证券、产权和拍卖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逐步探索建立既符合科技自身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新机制。
智力资源相对丰富。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科技人员80%左右集中在这一地区。1997年该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10.3万人,占全省从事科技工作专业人员总数的76%;高等院校60所,教职工2.9万人;工程中心70个,占全省86.4%。1998年专利申请量达10534件,授权量9351件,分别占全省的78%和87.3%。
产业配套环境逐渐形成。珠三角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一家“龙头”企业的腾飞带动数家相关企业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崛起促进一个地区产业配套环境形成的态势已初步实现。
但是,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不大,高新区尚未办出产业特色。199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占当年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6%,出口额只占该地区工业制成品额的9%,全省大型工业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只有5家,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平均年产值仅有1.45亿元。产品出现雷同,产业未形成特色。
风险资本不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科技开发投入普遍偏低,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5%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到1/10;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产学研合作活力不够,技术开发力量不足。珠江三角洲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1%左右。1998年广东获准10707件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0.72%。企业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风气,活力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以致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偏少。
二、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战略
积极实施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外向带动战略,坚持高新技术自主研究开发与高起点引进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社区产业布局与全局产业布局相结合的原则,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