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2)工矿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一方面,遍布全区的钨矿,在采矿、选矿、冶炼过程上,产生了大量废渣、废水和废气,污染了农业环境,影响人畜健康;另一方面,较大规模的地方性、群众性采矿业发展也加剧了当地水土流失。
  2.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1)以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重点,统筹搞好林种布局,加大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凡是水源源头,河流两侧,水库集水区内,山顶山脊,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要着力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护岸林。同时,在人口稠密、荒山多而群众烧柴难的地方,要重视营造薪炭林,并加快发展户用沼气池;自然条件好的丘陵地区,可多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在地区布局上,东北部和中部雩山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护路林及薪炭林的建设要放在突出位置;东南部和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轻、立地条件好,商品林比重可大些。同时,要加强对中幼林的抚育、间伐和残次林的更新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封山育林,提高林分质量。
  (2)坚持以小流域为自然单元,大力开展生物、工程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总结兴国等县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近期要以贡水流域为主,在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信丰、龙南、石城、赣县、南康、上犹等县,选择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相对贫困的小流域,进行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治理与综合开发,推广高效农林先进适用技术,建成一批果品基地、林业基地、果木种苗基地和水土保持林草基地,并相机发展山区畜牧业。使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控制,农民基本脱贫,为整个山江湖区域的山地丘陵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样板。
  (3)加强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和监督执法,搞好尾砂整治。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严防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既要有近期的建设重点,又要有远期的奋斗目标,同时,要把全方位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我省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按照全面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分步实施以下重点建设工程。
  (一)林业、草业生态环境建设。
  1.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在“五河”中上游及其生态环境脆弱的19条二级支流的源头和两侧,大中型水库集水面、鄱阳湖周围及主要山脉脊部及其它易破坏、难恢复的生态脆弱地段,实行天然林保护。规划保护天然林3700万亩,占全省天然林面积的50%。
  2.长江防护林工程。对分别以兴国、贵溪、宜春为中心的64个县(市)重点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并申请列入国家二期长江防护林工程计划。规划工程规模1600万亩。建设期为2001--2050年,其中,近期完成370万亩,中期完成630万亩。同时,继续实施九江市所辖6县(市)的中德长防林工程。
  3.珠江防护林工程。对我省属珠江流域的安远、寻乌、全南、定南4县,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并申请纳入国家珠防林工程建设范围。规划工程规模120万亩。建设期2000--2030年,近期完成60万亩。
  4.退耕还林工程。对全省坡度在25度以上和坡度25度以下而强度侵蚀以上的坡地全部还为生态林。规划工程规模210万亩。建设期为1999--2010年。
  5.鄱阳湖区防护林工程。规划工程规模107万亩,建设期1999--2005年。
  6.封山育林工程。在重点建设区域,对疏林地、灌木林地、植被覆盖低及生态效益差的低效林等宜封土地,实行封山育林。规划封育面积2000万亩,封育期1999--2003年。
  7.防治沙漠化工程。主要对长江南岸、鄱阳湖周围和“五河”及其主要支流中下游两岸、滩涂,进行植树种草、封沙育林育草、治沙改田改水等建设,防止土地沙化。规划工程规模252万亩,建设期1999--2050年。其中,近期完成70万亩,中期完成90万亩。
  8.森林与湿地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湿地及物种多样性。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70处,自然保护小区5000个,总面积102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4%。建设期为1999--2010年。
  9.绿色通道工程。主要对京九线、206国道等10条通道及其周围进行植树造林、森林抚育及改造等,全面实行通道绿色、美化、香化。规划工程规模1992万亩,建设期为1999--2003年。
  10.平原绿化工程。对11个已达标的平原绿化县(市、区),进一步巩固提高绿化水平,强化森林的生态功能;对10个未达标的县(市、区),争取在2000年前全部达标。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