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林区开发早,森林资源超负荷消耗,使林地流失,林分质量下降,针叶纯林化严重,森林减灾防灾能力明显下降,水土流失强度增加,生态环境有日趋转差的迹象。区内水土流失面积5056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9.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4.3%。
(2)区内吉安以南,遂川以北地区为省内降水低值区,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灌溉技术及水利建设滞后,季节性缺水相当严重,部分水田只能种一季。
2.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1)植、封、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水土流失。西部山区的井冈山、宁冈、莲花、永新、遂川等地,耕地少,林地多,重点加强以阔叶林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及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建设,适当发展杉木、毛竹等用材林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东部盆地,重点开展小流域和山丘、路段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大力营造护路、护库、护岸林,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
(2)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区灌溉体系建设,加快兴建水利,全面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先进的灌溉技术,大力推广泰和千烟洲“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与粮,蓄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更兴旺”的基本模式,实行“乔灌草”、“种养加”、“长中短”结合,合理开发荒山荒丘,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把本区建设成为全省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的示范区。
(五)赣中东部丘陵山地区。
区域范围包括抚州地区的金溪、资溪、黎川、南城、南丰、广昌、崇仁、宜黄、乐安9个县。土地面积15433.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2%。全区丘陵占67.0%,山地占24.7%,平原占8.3%。本区人口密度较低。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其间镶嵌着不少盆地和谷地。本区是抚河的发源地,抚河上游各支流贯穿全境。区内气候温暖多雨、适宜林草植被生长,林特产品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南方林区,是我省开发较早的木竹材重点产区之一,也是我省粮食、柑桔、油茶等的主要产区之一。同时,区内各县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乐安、宜黄、黎川、资溪林业优势突出,为国家和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南城、宜黄农业基础条件较好;金溪、崇仁、广昌各有优势产品,却为易旱区。
1.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过量采伐、重采轻造、垦山造田等,造成疏林地、灌木林地及荒山荒坡逐年增加,林分质量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山洪暴发频繁。区内水土流失面积407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6.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1.6%。
2.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主攻方面:
(1)增加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比重,加大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针叶林改造力度,加强用材林的抚育,提高森林质量,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在抚河及其支流--崇仁、宜黄、黎滩等河和主要水库的源头和上游,建设好水源涵养林,切实保护现有森林。并发挥本区立地条件好,植被生长快的优势,加快建立针阔叶混交和乔、灌、草结合,多层次植被保护的水土保持体系。
(2)要重视发挥山区土特产品丰富、野生经济植物众多的优势,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在林间套种生长期短的经济植物及林特产品,建立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生态林业经济系统。同时,针对区内各县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发展丘陵山地立体模式、旱作立体农业模式、节水农业模式和猪沼果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
(六)赣南山地丘陵区。
区域范围包括赣州市所辖的18个县(市、区),土地面积39379.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6%。全区山地占47.4%,丘陵占46.1%,平原占6.5%。地势周高中低,四周群山环绕,中部丘陵绵延,其间分布着50个大小不等的盆地,亦称赣南盆地。水系呈辐射状向中心汇聚,是赣江的发源地。另外,定南、寻乌、安远三县是珠江主要支流--东江的发源地,也是香港供水工程--深圳水库最上游的水源区。本区气候优越,地形地貌独特,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点建设和早期开发的林区之一。南部的九连山是我国中亚热带南缘东部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区内有色、稀有金属矿藏非常丰富。我省的“五朵金花”中,钨、稀土、铀、钽、铌等矿主要分布在本区。其中,钨矿遍布全区各县,素有“钨都”之称;也是我国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区缺煤,农村能源尤为贫乏,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依靠薪柴和作物秸杆。不少山地丘陵由于轮番樵采,植物遭到强度破坏,覆盖度越来越低,加上对森林资源盲目乱砍滥伐等,使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同时,山地兵陵的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红色岩系为主,抗蚀性差,而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水土流失异常严重,致使江湖淤塞,水旱频繁,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区内水土流失面积937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3.8%,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6.6%,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