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大约用20年的时间,力争使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山江湖区域基本形成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主要发展目标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全省80%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整治,鄱阳湖调蓄洪能力基本恢复到解放初期水平;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到149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各类自然保护区达到100个,涵盖98%的物种,保护区面积扩大到2500万亩,达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0%;全省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农业标准,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农村户用沼气池基本普及;全面建立起全省生态环境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
  3.远期目标(2030-2050年)。
  全省基本建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山川秀美的山江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彻底改观。全省现有的3.5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鄱阳湖调蓄洪能力全面恢复;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全省有林地面积增至15308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以上;基本农田得到全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所有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要求,全省形成经济高效发展,生态有效保护,资源充分利用,污染有效根治的国民经济新体系。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实施重点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按照我省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赣北鄱阳湖平原区、赣西北丘陵山地区、赣东北丘陵山地区、赣中西丘陵盆地区、赣中东丘陵山地区、赣南山地丘陵区六个区。
  (一)赣北鄱阳湖平原区。
  本区为长江和“五河”冲击、淤积而成的湖滨平原。其范围包括南昌、九江市的市区和南昌、新建、安义、进贤、九江、瑞昌、永修、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彭泽、丰城、高安、樟树、余干、波阳、万年、东平、余江、临川、东乡22个县(市)。土地面积3876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2%。全区平原占69.8%,丘陵占25.3%,山地占5.9%。区外侧低岗地广布,内侧滨湖圩区,地势低平,港汊纵横,草洲滩地连片,鄱阳湖座落中央。区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是我省农业开发最早的区域,也是我省最重要的粮、棉、油、猪、鱼商品生产基地。
  1.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区是我省的缺材少林区,加上人口密度为全省最高,造成农村能源紧缺,毁林取薪、滥伐森林资源现象普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区内水土流失面积7752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0%,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2%。
  (2)由于长期接纳“五河”带入的泥沙,而这些泥沙主要淤积在五河出口处及其附近的湖滩和草洲,加上不合理的围湖垦地,使湖面缩小北撤,行洪、蓄洪能力逐年减弱,湖宾区抵抗洪灾的能力愈来愈低,形成“涨水一片,退水一线”的现象。
  (3)在常年单一风向(西北风)作用下,产生了风蚀和流沙,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4)由于酷渔滥捕、水质污染、围湖造田等,使湖区水体生态恶化,水产资源衰退。
  2.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1)着力建设沿京九线、206国道等交通干线及城镇的绿色通道工程,加强山丘绿化,创造湖区优美环境;重点建设好南湖农田防护林、北湖防风林、防浪护岸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滨湖40多万亩沙荒地,大力开展防风固沙林区建设;适当发展薪炭林、用材林,解决农民烧柴难、用材难问题,并大力推广、普及节能灶和户用沼气池。
  (2)切实开展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河道疏浚及干堤加固工作。对影响行洪、蓄洪的河堤、湖堤,实行平圩清障,还河还湖。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快“五河”尾闾和鄱阳湖洪道的疏浚。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避洪农业和湖滩草洲畜牧业。大力推广猪沼果模式、水域立体农业模式等生态农业示范模式,建立以“渔--草--牧--果--沼”为配套技术体系的湖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农林复合生态体系,推广水田田埂种植池杉,形成水田林网化,建立农林互利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以及果品基地;改进湖区耕作制度,避开汛期,发展小麦、荞麦、蔬菜、红花草等高效作物及草洲养牛养羊业,变单一的水稻生产为多种经营。
  (4)根据鄱阳湖湿地生态类型和生物分布习性,分区建设候鸟、鱼类产卵场所及稀缺植物资源保护示范区。杜绝围湖垦殖,防止水质污染,制定和完善有关保护区管理条例。
  (二)赣西北丘陵山地区。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