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赣府发〔1999〕21号 1999年6月22日)


各行政公署,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精神,由省计委组织省有关部门制订的《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按照规划要求认真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落实工作,为建设环境优雅、山川秀美的新江西而共同努力。

             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是把我省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长江上中游地区作为优先实施建设的重点地区,其中,又把鄱阳湖流域作为长江上中游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之一。根据国发〔1998〕36号文件的精神,并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我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我省属长江中游地区,全省土地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境内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北有鄱阳湖,内侧丘陵广亘,中部平原坦荡,地势由外及里、自南而北向鄱阳湖倾斜。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域占22%。我省属典型的南方丘陵红壤区,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70.6%,又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资源丰富。我省赣、抚、信、饶、修五大江河分别顺地势向北、向中汇入鄱阳湖,构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属吞吐型过水性湖泊,是长江最大的通江湖泊,鄱阳湖注入长江的多年平均水量为1420亿立方米,占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6%,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和长江中下游防洪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改善我省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目前为止,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3.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林地面积13346.7万亩,草地面积5771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9万亩,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740条,兴建水平梯田259万亩,修筑各类水土保持防护工程21.8万多座,完成沙区治理及开发面积39万亩。以“猪沼果”为主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得以大力推广,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5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3%,出现了一批生态农业县和生态农业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4处,面积达375万亩;森林公园46个,面积达300万亩。
  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我省通过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和开发治理试验,进一步探明山、江、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库”三者彼此依托、息息相关,构成了我省极其完整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从而,大力开展了以“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和“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的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该工程包括鄱阳湖和流入该湖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及其流域的开发治理,区域面积达162225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7.2%,是一项振兴江西的奠基工程。十多年来,我省以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为主线,先后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防治荒漠化及平原绿化、贡水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这些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使我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在看到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威胁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我省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省区之一,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1.1%,占山地面积的35%,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达到2亿多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沙化,地力衰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群众生活的贫困,使人地矛盾突出。目前,全省18个国定贫困县中有13个水土流失面积在50万亩以上。同时,水土流失致使江河湖库泥沙严重淤积。近50年来,我省赣江上游各主要支流河床淤高了0.5--2.1米,下游尾闾淤高1米,抚河下游最大淤高达4.57米,信江下游淤高2.5米。全省9000多座水库,因泥沙淤积年减少库容10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型水库。鄱阳湖年均入湖泥沙量达2419.8万吨,湖内淤积1209.8万吨。因此,严重影响了江湖行洪蓄洪能力,导致汛期“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的现象频频出现。
  (二)森林植被质量差,生态功能减弱。由于森林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方式,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经过人工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3.3%,但森林植被质量不高,比如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中,残次林面积占21.2%;生态公益林面积仅占林分面积的4.5%;林分亩平蓄积量逐年下降,林下植被覆盖率低,林业用地不断减少,森林的防灾、御灾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