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三)草原区
  甘肃天然草地面积1670万公顷,草地畜牧业以甘南和河西祁连山麓地带为主。牧区大都地势较高,无霜期极短,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态环境上的主要问题是草地超载过牧和严重的退化、沙化及盐碱化现象,造成牧畜冬春补饲困难。
  草原区要以草场的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为重点,在草原建设上,重点抓草地合理利用,草原围栏、草地施肥、灌溉、补播以及人畜饮水等。草地合理利用以进一步完善草地放牧系统为主,推行季节性畜牧业和科学轮牧制度,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畜牧生产体系,实现以草定畜。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水源好、光热充足的地区通过围栏、补播灌溉等措施建立人工草地。实行开发与建设并举,推行草地有偿使用和长期承包。实现草地由自然村、联户到户的承包,由短期承包到长期承包,并逐步实现有偿使用。
  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和围栏草地,综合治理“三化”草地,防治草原病虫鼠害,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和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草地畜牧业的科学管理,建立草原生态监测网络,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草带和防风固沙防护草带.改良和优化草种,大面积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和工程种草,建立良性草地生态系统,推进草地畜牧产业化进程。
  (四)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区(以下简称河西地区)
  包括武威地区的武威市、民勤县和张掖、酒泉两个地区及金昌、嘉峪关两市,下辖18个县(市、区)。河西地区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8%以上。生态环境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的沙漠化,沙化对绿洲的威胁,沙尘暴的危害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因此,河西地区的治理开发的重点是:控制风沙、保护水源、建设林草、合理开发。
  1、在沙漠边缘地区控制沙化扩大的趋势。从生态平衡最脆弱的绿洲边缘地带开始建立防护林体系,恢复和提高绿洲生态系统抵御沙漠化的能力,治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绿洲边缘营造防风阻沙林带。第二阶段建立绿洲防护林体系,由护田林网、阻沙林带、固沙片林、封沙育草带组成,禁止放牧和开采,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通过绿洲防护林网体系的建设,使绿洲边缘稀疏脆弱的旱生植被得到保护。第三阶段是在防护林体系保护下,恢复和开发利用沙漠化土地,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保护祁连山地的森林草地。要通过封山、育林育草、禁止采伐林土等措施,保护好中高山地带的森林草场,以涵养水源,稳定山地发育冰川的生态系统。在低山和山麓地带,限制放牧、垦荒等农事活动,保护草场不再退化。要通过节水等措施在绿洲地区搞开发,以稳定山区群众的生活,增加林业管护单位的收入。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