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的主攻方向是以草原基本建设为中心,加大“黑土滩”恢复、草地改良和鼠虫害防治力度,坚持不懈地进行以围栏草地、人工种草为主要内容的草地基本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发展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牲畜“温饱”问题,减轻对天然草场的破坏。实施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强化科学养畜和先进经营技术的推广,逐步实现与生态相适应的集约化畜牧业生产经营。
近期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设和改良草地207万公顷,人工种草67万公顷,围栏草地80万公顷,使青南80%的牧户户均拥有围栏草地500亩、人工草地10亩。灭鼠300万公顷,治虫60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地159.34万公顷。营造牧场防护林7万公顷。控制草地植被的退化趋势,基本改变目前畜牧业生产的恶性循环状况,实现贫困牧民稳定解决温饱。
近期规划建设青南黄河河曲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工程,草地鼠虫害防治工程,黄河源头草地综合治理工程、长江--澜沧江上游草地综合治理工程、高寒草原牧场防护林工程、长江源头草地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
--环青海湖草地治理区。位于青海省中北部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原牧区,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刚察县、门源县、祁连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贵南县、兴海县、同德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共计九县。国土面积10.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4%;耕地面积15.6万公顷;可利用天然草场680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4.6%。海拔3000-4000米,是黄河上游和环湖水源的主要产流地带,气候温凉,交通便利,是我省开发较早、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全省牧业人口的24%、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
本区的主攻方向是:以草地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草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防风固沙林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以灌溉、补播、施肥、灭除杂草、灭鼠、治虫等综合措施改良天然草场。改善和恢复黄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巩固和加强畜牧业发展基础,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走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路子,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
近期规划建设环湖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环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环湖飞播牧草一期工程黄河上段流域草地综合治理项目、环青海湖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项目,祁连山草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到2010年治理退化草地153.32万公顷,其中,发展灌溉草场面积6.7万公顷,施肥13.3万公顷,补播53万公顷;灭除毒杂草53万公顷。造林22.6万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25.6万公顷,坡改梯0.5万公顷,建设高产高效农田2万公顷,发展庭院生态经济示范户0.5万户,建设日光节能温室1500座、绿色食品基地1.33万公顷。建设和改良草地153万公顷。
(四)“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
我省处于“三北”风沙区的有乌兰、都兰、德令哈、格尔木、冷湖、茫崖、大柴旦等市、县、镇和刚察、海晏、共和、贵南、兴海、玛沁等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65万公顷,占区域面积的8.5%;风沙区面积11.7万公顷,占区域面积的3.8%。区内人口29.5万。耕地面积3.9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6%,主要集中在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规划将柴达木盆地作为荒漠化重点防治区。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区。位于我省西部,总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其中盐壳盐湖占10.8%,砾石戈壁占23.3%,中--低山岩漠和风蚀残丘占9.5%,风成沙地占4%。现有林地1.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35%;荒漠草地74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5%;绿洲细土带231万公顷,占8.8%。
该区是矿产资源富集区,被誉为“聚宝盆”,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占全省总量的90.78%,钾盐、钠盐、镁盐、锂盐(砂)、芒硝储量居全国之首,溴和硼居全国第二。气候温和、干旱,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有宜农、宜林、宜草土地30万公顷,目前已开垦农田4.6万公顷,建立起以格尔木、诺木洪、都兰、乌兰、德令哈、马海为支点的绿洲农业框架。由于与西藏息息相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对加大这一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十分重视,支持建设了青藏铁路、公路、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兰--西--拉通信光缆和青海钾肥厂、青海石油生产加工基地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也是我省资源开发重点地区。为了保障地区资源开发,促进青海及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