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水源涵养重点治理区。包括玛多、玛沁、久治、达日、甘德、同德、河南、泽库、兴海、海晏县和刚察、礼连、曲麻莱、称多县的部分地区,区域面积8.6万平方公里,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也是我省森林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保护和恢复草地森林植被为目标,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在宜林地区加强水源涵养用材林建设;发展人工种草、改造“黑土滩”,大力建设草场围栏;灭鼠灭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的草地保护和改良措施;配套建设水利设施,采取人工增雨措施,优化牧草生长环境;加强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消灭草原鼠、虫害,建设现代化牧区示范工程,使草场和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恢复草地植被,增加源头径流。
近期规划建设黄河上段水源涵养林工程、湟水源头草地综合治理工程、黄河源头水土保持防护工程、人工增雨基地站20个、太阳能户用小电源建设等工程项目。到2010年造林21万公顷;减烧薪柴10万吨标准煤;建设围栏草地57万公顷;灌溉草地18万公顷;改良草地88万公顷;人工种草68万公顷;灭鼠610万公顷,灭虫12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万平方公里。到2050年遏制并改善草地森林退化状况,改善源头水汽循环通道,稳定增加黄河水源的产流量和蓄积量。
--龙羊峡库区人和盆地风沙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至上游羊曲段两岸的共和县、贵南县和兴海县部分地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海拔2400-3550米。气候干旱,风大风多,植被以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地为主,覆盖度仅为20%-40%。沙漠化土地面积0.23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8.68%,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沙珠玉河、塔拉滩、木格滩以及部分黄河谷地,面积0.104万平方公里,现仍以每年0.94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水土流失面积0.66万平方公里。龙羊峡水电站库岸坍塌严重,每年塌方量2100万立方米,进入库区的流沙平均每年约384万立方米,每年进入水库的总泥沙量3131万立方米,对龙羊峡水库安全运行及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治理和控制龙羊峡库区风沙、山体坍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为主,采取水、林、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沙源治理和绿化,控制风沙及水土流失扩大趋势,综合开发畜牧业和沙产业。实施共和盆地草地建设工程、治沟减沙骨干工程、水利灌溉工程,推广应用节水技术,采取人工增雨措施,封育沙区植物,造林种草,建设人工草地,发展沙区经济植物。到2010年,遏制沙化势头,并建立起新的人工生态农牧业体系。
规划建设龙羊峡库区防沙固沙护岸林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绿色工程)、塔拉滩封沙育林工程、木格滩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工程、沙沟--茫拉河谷绿洲工程、切吉--沙珠玉防护林工程、塔拉滩引灌工程、共和盆地水土保持及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人工增雨工程等项目。到2010年营造防风固沙林42.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4平方公里,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67万公顷,发展林草灌溉2万公顷,人工饲草地32万公顷,治理风沙面积95万公顷。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至寺沟峡之间,黄河最大一级支流湟水流域黄土丘陵地区的循化、化隆、民和、互助、乐都、平安、湟源、湟中、同仁、尖扎、贵德、门源、大通县以及西宁市,17个县(区)、223个乡镇。土地总面积3.51万平方公里,海拔1750-3500米,本区光热资源丰富,是我省的主要农业区,农林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分别占全省的81%和85.5%,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92%。农田水浇地仅占耕地面积的19.6%,山旱地面积占80.4%,植被覆盖率在20%-50%左右,山地多为荒山秃岭。
本区生态环境总的建设目标是:根治水土流失,恢复和建立新的良性农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态条件。主攻方向是:采取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利为龙头,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分期渐次推进,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开源节流,兴建骨干引灌工程,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从根本上改善水利条件。修建治沟减沙骨干工程,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乔灌草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改造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发展旱作农业技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因地制宜,对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实行异地安置开发扶贫,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2.69万公顷倾斜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退耕还草还林;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稳定提高农民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