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省先后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防沙治沙、黄河上游治沟减沙骨干工程建设;结合扶贫攻坚计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黄土丘陵区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工程;在草原牧区进行以人工种草、草地围栏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灭鼠治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的草地保护和改良措施。在柴达木盆地,坚持水、林、草、田相结合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防治土地荒漠化,初步建设起绿洲生态农业体系雏形。到1997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2万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1.6万公顷,平整梯田13.4万公顷,造林保存面积18.3万公顷,封山育林成林面积27万公顷,四旁和农田林网植树1.8亿株,东部河谷地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建成围栏草地157万公顷,人工草地32万公顷,改良草地80万公顷,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9%、2.2%、2.5%。随着垦殖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适时灌溉,培育新品种等,并因地制宜,发展起许多高效、优质的植物群落组合。全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保护面积502.25万公顷,其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禽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区两处;保护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区一处;保护森林植物类型的省级保护区一处。州、县小型自然保护区43处,保护面积350万公顷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12处,面积为27.36万公顷;野生动物禁猎区19处。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始得到了保护,一些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增长。仅在三个国家级保护区内,受保护的国家一级动物5种、二级动物15种、非重点保护动物50余种,其中种群数量均在15万头(只)以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与农牧业生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积累了经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青海的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统计80年代同60年代相比,全省平均温度升高0.47℃),再加上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省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侵蚀程度日趋严重。受风、水、冻融侵蚀的土地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省域内黄河流域侵蚀程度是全省最严重的地区,水土地流失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5%,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的17.5%。长江上游及源头地区受侵蚀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侵蚀面积的31.7%,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3%,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区域。内陆河流域和其它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5%。目前,全省每年平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814万吨,输入长江的泥沙量1232万吨。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
第二,土地沙化趋势严峻。全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98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黄河源头地区。目前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
第三,退化草地面积逐年增加,程度日益加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7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20.1%;严重退化草地440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2.2%。沙化草地193万公顷。“黑土滩:(草原植被消失,土地裸露)面积已达到3333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9%。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节草场最为严重。同50年代相比,目前单位面积产草量分不同区域下降了30-80%。
第四,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境内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高于世界0-15%的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