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全省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目标。全省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质量有很大提高,坡耕地实现梯田化,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省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1万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5万座,森林保存面积达到885.01万公顷,人工改良草场面积达到210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4.5%,森林覆盖率达到43%。
三、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
我省南北狭长,陕南、陕北和关中区域差异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关中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势低平,大部分为平原和高原,雨量较多,雨热同季,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陕南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林草植被较好,但由于林木过度采伐,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有加剧之势,一旦遭灾,极难恢复。陕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北部处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形复杂、土质疏松,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全省土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划分5个类型区域:
1、榆林北部风沙区。位于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南缘,包括榆林地区北部6个县(市),150个乡镇,土地面积3.37万平方公里,其中宜治理风沙区面积2.47万平方公里。该区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三北”防护林重点地区。由于区内受风蚀沙化严重侵袭,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是:植树种草、防风固沙,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榆溪河、窟野河治理为重点,富民与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引水拉沙造田、改良风沙农田和沙滩地,建成田、林、路配套、高产稳产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发展沙产业,形成沙地绿洲生态农业,把本区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到2010年,建成“四田”面积19.22万公顷,累计造林面积178.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35万平方公里,沙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风沙区以南和崂山以北,包括榆林地区的南6县和延安市甘泉以北8个县共14个县(区),232个乡镇。土地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区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力重力侵蚀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占90%以上,是黄河中游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是:以清涧河、佳芦河、无定河、延河、洛河等治理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其地貌自然形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为突破口,缓坡地改宽幅梯田,荒沟改坝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窖灌农业,实行荒山、陡坡地造林种草,建立林草-果树-粮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到2010年,建成“四田”50.32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