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50年,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与主要内容
我省生态景观特征多样,其主要特点是:沅水、澧水流域,山体高大,走向明显,山峦起伏,地形陡峻;光、热资源较少,暴雨集中;耕地少而分散,且以坡耕地为主;森林植被资源丰富但破坏程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湘江、资水流域,低山丘陵面积大,地势平缓;耕地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森林植被尚好,但土壤抗蚀能力差,生态功能脆弱。针对上述特点,为便于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将我省生态环境建设按水系划为六大块,即湘江流域、资水流域、沅水流域、澧水流域、洞庭湖区、其他水系。
(一)湘江流域:这一流域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永州大部以及邵阳的邵东、娄底地区的涟源、双峰和娄底市等8个地(市、州)、50个县(市、区),总面积85383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5914.3万亩,森林覆盖率51.55%;水土流失面积18808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22%,平均侵蚀模数为3365吨/平方公里。流域以丘陵山地为主,人口稠密,土地开发较充分,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由于该流域易蚀母质发育的土壤比例大,加之人类活动频繁,经营粗放,林草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衡邵盆地大面积紫色页岩,荒山秃岭,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该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加混交林和防护林比重,提高森林防护效能;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薪炭林,改造丘陵红壤、紫色土和花岗岩侵蚀地;采取等高线耕作和免耕少耕栽培技术,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和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搞活农村经济。
(二)资水流域:这一流域包括邵阳市(除绥宁、城步)、娄底地区(冷水江、新化)、益阳市(安化、桃江、资阳、赫山)等3个地(市)、16个县(市、区),总面积2673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1878.4万亩,森林覆盖率49.2%;水土流失面积6657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23%,平均侵蚀模数为3034吨/平方公里。该流域以丘陵为主,社会经济属中等水平,境内隆回、新化、安化等山区县经济相对落后,人均耕地少,且旱土坡耕地多。境内石灰岩区建库条件差,蓄水能力相对不足,红岩区剥蚀严重,花岗岩区崩岗多,加之乱砍滥伐,全垦开挖,水土流失面积大。该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功方向是: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中心,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大力保护天然林资源,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有针对性进行坡改梯,建设基本口粮田,禁止滥垦乱挖、过度利用,坚决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
(三)沅水流域:这一流域包括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的全部以及邵阳市(城步、绥宁)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等4个市(州)、26个县(市、区),总面积51066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为404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8.61%;水土流失面积10305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20%,平均侵蚀模数为3329吨/平方公里。该流域地势陡峭、河谷深切,耕地少而分散,其中坡耕地占48%,且耕地质量差,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境内森林过伐,山洪频繁,河岸冲刷严重,土地“石化”现象突出。该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大力改造坡耕地,25度以下的进行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和果园林及经济林地,25度以上的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现有的无水田、冷浸田等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产;彻底改变油桐、油茶以及造林整地的垦挖方式,改全垦为带垦或穴垦;调整林种结构,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沅水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全面封山育林,禁伐天然林,推广旱作节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