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二)中期目标。从2011年--2030年,大约用20年时间,使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初步整治,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改造坡耕地42.5万公顷,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实现梯田化;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技术在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三)远期目标。从2031年--2050年,全省建立起基本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山川秀美。这一阶段主要对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完善、巩固,提高治理标准,把大部分梯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5%左右。
  三、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
  我省地貌条件复杂,区域差异较大。西北部是太行山地和丘陵,且多为石质山地,山势险要,起伏较大,植被稀少,干旱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豫西山地和丘陵,多为黄土地貌类型,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南部大别山区,植被较好,但不少地方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东部平原地区,尤其是黄河故道和黄泛区,分布着众多沙丘沙地及岗地,仍有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国家划分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以及我省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分为六大区域:
  (一)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30104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51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3。这一地区十年九旱,不仅农业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常常发生人畜饮水困难,使一部分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我省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把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陡坡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草、灌木、乔木相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在塬、梁、峁和丘陵、沟坡上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河川两岸营造生态经济林和用材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大力兴修水窑、水池、小水库等蓄水工程,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和食用菌产业。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并注重解决林牧矛盾,实现以草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业共同发展。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南阳市和驻马店地区的12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4850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181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集中,坡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林草稀少,滥垦、滥挖、滥牧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单一粮棉生产为农林牧相结合,禁止陡坡开荒,大力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在丹江口库区、鸭河口库区要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