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重点。保护耕地,防治污染,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农业体系。要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辽河、浑河、太子河水系低洼易涝区除涝标准,对坡耕地要改建梯田,对荒坡、荒沟采取工程造林和工程种草。加强地力建设,加速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开发沼气资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扩大土壤有机肥源。严格控制耕地数量减少。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发展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优化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的有机连结,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3.辽西山地丘陵区。包括葫芦岛、朝阳市、锦州、阜新市大部分地区,沈阳市康平县西北部。水土保持规划分为3大类型,即大部分地区属水力侵蚀区;朝阳、阜新两市部分县(市、区)、乡属水、风力侵蚀丘陵区;彰武县北部及康平县西北部属风蚀坨甸区。本区总面积4.7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48万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73.9%。本区以努鲁儿虎山隆起带为分水岭,东南沿渤海,俗称“辽西走廊”,为沿海诸河所形成的三角洲,成连续的波状平原。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光热资源好,经济作物在全省占主要地位,畜牧业、果树业占重要地位,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中药材种类占全省43%。矿产资源分布较广,储量较大。本区南部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温和半干旱气候,东北部属半干旱气候。全区年降水量为470至638毫米,集中在7至9三个月,且多暴雨,冬春两季多风。本区山地丘陵比重大,坡耕地占耕地面积比重相对较高,朝阳市为62.5%,阜新市为55.2%,虽已建梯田16.7万公顷,但坡耕地面积还很大,顺坡耕作和斜坡打垅现象仍较常见。本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人为破坏严重,管护不力,以及治理措施欠缺等原因,致使治理效益发挥不够,甚至形成重复治理又重复破坏。全区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13.3%,有植被的山丘区,郁闭度仅为30%至50%,是全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西北部水、风力侵蚀丘陵地区,冬春两季风沙较大,8级以上风日每年有20至30天,地表干燥裸露,林业发展缓慢,小树老树居多,常因干旱、虫害而大片死亡,草场因干旱、超载,日趋萎缩,耕垦指数为0.5至0.6,常因风剥沙压毁种,极易形成强烈沟壑侵蚀,构成大量泥沙的沙源;在辽北的风蚀坨甸地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与坨甸相间分布,植被稀疏,造林难度大,耕垦指数高,牧场管理差,草地退化、沙化严重。因此,辽西北部的水、风力侵蚀丘陵区和辽北的风蚀坨甸区,是全省土壤极强度侵蚀发生区,水土流失治理难度最大。
治理重点。在治理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多种措施结合,尽快恢复植被。陡坡耕地要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在耕地比重大的地区,要适当压缩农业用地面积,提高单产,对保留的坡耕地要进行梯田建设,先草后树,加强治后管护,为使用高产农业综合技术和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创造条件。在规划治理中要安排好放牧、薪材的供求平衡,增加荒山植被覆盖面积。植物措施应以速生灌木、草类为主,营造乔木林应慎重,结合“三北”防护林规划,选择速生、丰产树种,立足于尽速覆盖地面,解决生活燃料。在风力、水力侵蚀地区,要集中连片,以工程措施为主,选择抗旱、耐瘠的灌木,辅以牧草治理,坡耕地建成高产稳产梯田。在风蚀坨甸区重点要防风固沙,在垦植区加密防风林网,大力营造农防林、防风固沙林,增加植被,固定沙丘。加强改造天然牧场,发展人工种草,提高饲草质量,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以草定畜,科学轮放,防止风蚀面积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