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万公顷。
--坡耕地退林还草达到33.3万公顷,占全省坡耕地的比例达2/3以上。
--全省沙化严重的草地60%得到恢复和治理。
--秸杆还田达到66.7万公顷,种植绿肥达到66.7万公顷。
三、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布局与重点工程
(一)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布局
根据全省自然资源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3大类型区域,即辽东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山地丘陵区。
1.辽东低山丘陵区。位于长大铁路以东的地区,包括抚顺、本溪、丹东、大连市,沈阳、铁岭、辽阳、鞍山市的东部山地丘陵县(市、区),营口市的大石桥市的东部山区。水土保持分区属水力侵蚀区,该区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41.1%,其中土石中度侵蚀面积8365.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0%。全区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结构,森林面积233.3万多公顷,占全省一半,森林覆盖率达55%。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多种经济作物,药用植物有750多种,居全省之首,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草地资源占全省1/5,几乎没有人工草地。硼、锌、铅等矿产资源储蓄较丰富。干果、柞蚕、鹿茸、药材、烤烟生产具有优势。沿海的大连、丹东地区是全省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辽东半岛是全省苹果的两大主产区之一。本区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是清河、柴河、浑河等300余条大小河流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内已建成21座大型水库。辽东山区雨多土薄,山高坡陡,成土缓慢。山区诸河,源出山地,流经丘谷,源短流急,上游河段常因暴雨形成重力侵蚀,导致泥石流频繁发生。20年来,该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和保土能力明显下降,致使诸河下游淤积,西南地区旱象频率增高,严重威胁农作物和果树生产。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蚕场沙化、毁林垦植、砍树为薪和陡坡栽参。尤其是蚕场只放不养,兼作柴场,致使柞树树势减弱,土地沙化。全区63.7万公顷柞蚕林面积中,存在轻重不同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76.2%,一旦地面裸露,灾情将十分严重,危及辽河平原。
治理重点。要把农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培育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物资投入,抓好林业、牧业、特产品等优势产品生产,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应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破坏森林植被资源,逐步停止天然林采伐,关闭一些木片生产企业,保护好现有植被。下大力气治理坡耕地、蚕场和参园。各大水库上游集水区在10至20年内,严格控制开发。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办法,利用本区温湿较好的条件,发展速生树种、草种,以控制当前土壤冲刷进程。该区治理重点在蚕场,通过补植、穿带,结合适当的工程拦砂,以及停蚕育柞等办法,逐步建立起生态蚕场,同时对柞树进行更新、补植、改良。改变“蚕场兼作柴场”的习惯。参园的坡度要控制在25度以下,坡地栽参必须采取参林套作措施,在成片参地之间发展适当宽度的林带。石质荒山、荒坡采取封山育林,营造耐旱耐瘠的刺槐薪炭林等措施。扩大薪炭林基地。坡耕地要尽量退耕还林还草。辽南地区,新发展果园、经济林要与水保工程同步进行,老果园要梯田化,扩大水果生产规模,提高果品质量,寓水土保护于果业开发。
2.中部平原区。包括盘锦市,铁岭大部分地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锦州、阜新等市的部分平原地区。水土保持分区属水力侵蚀区,分为土质漫岗轻度侵蚀区和土质沉积微度侵蚀区。本区总面积2.99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533.6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8.5%,主要集中在铁岭市的部分地区,多发生在坡耕地上。该区还有少量土地受风蚀危害。本区是辽河冲击平原,土层堆积较厚,土质肥沃,河床开阔,迳流缓慢,水利条件较好,年均降水量在525至655毫米,热量充足,耕垦指数较高(为0.5),农产品丰富,是全省粮食、淡水产品的主产区,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中城市多,交通发达,小城镇发展较快。大部分地区无明显侵蚀,水土流失面积不大,但该区尚有6666.7平方公里的低洼盐碱地,约有一半治理标准不高,流经该区的几大河流因上游水土流失加剧,致使河道含沙量增高,对该区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因城市密度,工业集中,农业用水用电紧张。本区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导致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物超标,直接危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