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集中治理,因害设防,发挥整体效益。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把柳河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区,1993年又把大凌河中游列入国家第二批重点治理区,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采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集中投入,规模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益。
2.由过去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户、专、群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我省山区结合联产承包的责任制,以户承包、村专业队承包等形式治理水土流失,使责、权、利相统一,治、管、用相结合,激发了群众的热情,从而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为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加快了治理速度。
3.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结合。山区通过发展经济果园、食用菌、节粮型畜牧业,将单纯治理转到治理与开发并重,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防治了水土流失。
4.加强法制建设。全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并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使全省水土保持、造林等改善生态环境工作进入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阶段。
5.做好规划基础工作,树立长远观念,保证治理质量和治理水平。相继制定了全省防沙治沙、防护林、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区)、水土保持、农村能源等生态环境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建设专业规划,为开展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
6.改革资金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在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示范县、节水灌溉示范县等建设上,引入了竞争、激励和诱导机制,不搞平均主义,实行平等竞争、以奖代补等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部分市、县改无偿扶持为部分有偿扶持,资金定期回收,滚动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更好的效益。
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还没有被遏制住,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
--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衡,对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减小。全省森林面积342.3万公顷,人均不足0.09公顷;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涵养林、薪炭林所占比重较低;林分质量不高,每亩平均蓄积量仅有3.3立方米;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丹东、本溪、抚顺3市,占全省森林资源的65.5%,而辽西地区森林覆盖率公18%左右;造林保存率较低,仅为35.6%。
--草地资源“三化”(沙化、退化、盐碱化)严重。多年来,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沙化草地主要分布在阜新、康平、彰武县的全部地区以及新民、法库、昌图县(市)的部分乡(镇),这些地区草地沙化面积达26.7余万公顷,占该区草地总面积的80%,形成横贯辽北、辽西,东西长430公里、南北宽100余公里的狭长沙化地带。草地沙化直接危及草地牧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生态失衡、恶性循环和生产力下降。
--耕地沙化严重,部分农田地力减退。耕地沙化面积已达28万多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3%;辽东山地石质化面积约20多万公顷;辽西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仍为年均每平方公里0.25至0.5万吨。由于土地的高强度 利用和有机肥施用量不足,部分农田质量下降,部分地区特别是辽西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土壤缺磷、少氮问题。全省已有15%的中产田降为低产田,5%至10%的高产田降为中产田。
--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匀。全省人均水资源量885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占有量597立方米,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辽宁中部大中城市多,是工农业基地,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25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占有量336立方米,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辽西、辽南则是严重缺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