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培育资源、建立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结合,长、中、短效益结合,搞好工程造林、林果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切实抓好太行山绿化、首都周围绿化、平原绿化、沿海防护林、治沙、省会周围路绿化、白洋淀集水山地恢复生态环境造林、世行贷款二期和三期丰产林等一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抓紧建设3个百万亩林场建设项目,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重点做好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到2005年全省每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400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6475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56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骨干生态防护林体系。到2010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7038万亩,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32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7%,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3、发展旱作农业。要把坡耕地、海河低平原、坝上的综合治理改造做为重要内容,以培肥地力为基础,实行工程、生物、农艺、农机、高新技术“五措并举”,蓄水、保水、节水、管水、用水“五水并重”,山、水、林、田、路“五字统筹”,坝上高原、冀西北山地丘陵、燕山山地丘陵、低平原和太行山山地丘陵五个旱区“五区齐抓”,不断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要在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同时,结合不同类型区的特点,选择推广十大旱作农业技术和五大技术模型。抓好张北、井陉、平山、赞皇等40个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通过建设旱作农业工程,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到2005年全省旱作基本农田达到150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增产技术1700万亩,完成山区、丘陵区的坡耕地改造415万亩。到2010年全省旱作基本农田达到200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增产技术3000万亩,完成山区、丘陵区的坡耕地改造1000万亩。
4、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全民全社会节约用水。要坚持“全面节流、适当开源、依靠科技、强化管理”的方针,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抓好25个节水增产重点县、30个高标准节水示范项目和15个万亩节水增产示范区建设,带动全省节水灌溉全面展开。平原地区要以发展管道输水灌溉为重点,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工程,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地上水灌区要把渠系防渗和田间节水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山区丘陵区要充分利用坑、塘、沟,积极建设拦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减轻下游洪涝灾害,提高抗旱能力。到2005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争取达到4500万亩,其中微、喷灌面积达到1000万亩;到2010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00万亩,其中微、喷灌面积达到2500万亩。要不断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加强对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的管理,推进水资源商品化进程。
5、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产出,优化种植结构。要稳定耕地面积,加强农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占地,搞好荒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复垦,全省耕地面积要稳定在9800万亩以上。加快对4800多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采取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多种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遏制土壤板结沙化的趋势,到201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达到1亿亩左右,基本农田面积维持在9000万亩左右,力争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左右。坚决控制滥开、滥垦,特别要杜绝山区、丘陵区毁林毁草开荒,有计划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到2010年,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要按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要求搞好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在确保粮、棉、油基本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蔬菜等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实现农牧良性循环。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