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目前全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任务仍十分艰巨。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危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全省需进一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5.4万平方公里左右,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一。沙区总面积达4660万亩,沙化面积2565万亩,其中亟待治理的荒漠化土地1510万亩。二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增加。全省人均耕地资源由解放初的3.5亩下降到目前的1.5亩。水资源严重匮乏,多年人均地表水资源262立方米,耕地亩均15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0%和8%,居全国第25位和第27位,是全国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份之一;地下水严重超采,自1984年以来超量开采已达500多亿立方米,形成漏斗区30多个。森林资源虽有增加,但可利用资源呈下降趋势,边造边砍的现象仍在一些地区存在。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是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有5%的耕地遭受工业“三废”的污染。由于过度放牧,每年有20万亩草场退化,现有草场退化面积3200万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43.4%。不当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目前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仅为1.26%。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使近海渔业资源濒于枯竭。四是治理和建设缺乏总体协调和统一规划。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省的治理和建设仍处于相互割裂、各自为战的阶段。由于制度不健全,投资力度不够,治理和建设的总体水平低、速度慢,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总之,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大搞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轨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秀美河山。
我省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坚持治理、建设与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大治理和建设速度的同时,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纳入法制化轨道,防止出现新的破坏;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资源、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建设和治理模式;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工程、生物、农艺措施并举,集中力量搞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山区、坝上地区的治理与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开发优势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统筹谋划;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原则,以地方和农民投入为主,以国家投入为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所有制形式参加治理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