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大体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体育基础设施。 为了实施金牌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省本级体育事业经费1999年要达到全省人均1.2元(不包括体育专项经费),今后每年人均递增0.1元。各地(市)、县(区)必须把体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要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社会化的要求,不断扩大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体育投入,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兴办体育的格局。
各级政府要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在征地、城建配套及各项收费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新建居民小区都要规划有群众体育活动场地,并切实落到实处。对公共体育场所和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或改作他用。凡已侵占的要退回或另建。
八、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要加强省级体育科研机构建设,充实科研人员,增加科研经费,提高体育科研水平,使体育科研工作更好地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服务,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省科委和省体委要把体育科研工作纳入全省科研工作计划,组织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重点体育科研项目的协作攻关。地(市)、县(区)也应根据自己的项目,安排适当资金,用于体育科研。
九、加强体育法制建设。 要深入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
陕西省体育场馆管理条例,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体育法制意识。加快体育地方立法步伐,规范和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不断提高体育行政和体育执法水平。加大体育执法检查力度,坚持以法治体,认真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十、加快体育产业开发。 体育产业是一个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兴产业,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体育需求,扩大体育消费、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要继续搞好体育彩票发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提倡和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培训、咨询等经营性实体,使体育产业成为我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深化体育改革。 各级政府要把体育社会化、产业化作为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宏观指导。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创办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基金会和体育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快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和体育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具有自我发展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体育发展格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完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依法行政和宏观管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