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加大林草植被的恢复和建设力度。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农用地和坡度25度以下但水土流失达到强度级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采取人工造林和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等措施恢复植被;对坡度在8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坡改梯”。实行退耕的林地要在2000年以前高标准绿化。对已开发种果的山地实施水土保护措施,以减少裸露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抓紧启动封山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2000万亩,封禁天然林3700万亩。改造人工针叶林1000万亩,使之成为混交林。在吉泰盆地、鄱阳湖区、赣南山区建设生态草地。同时,积极推进以小流域水土保持为中心,实行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
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要结合平圩行洪、退田还湖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养殖和林畜产品,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经济、生态双重效益。要改进耕作制度,发展避洪农业。根据鄱阳湖和长江汛期规律,避开6、7、8月洪水期,在鄱阳湖区大力发展高效作物,变单一的水稻生产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等多种经营。要结合退田还湖、退田还渔,建设百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同时配套发展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水产技术服务体系及水产加工、家禽生猪饲养和季节性农业,形成渔工牧农一条龙的生产体系,逐步把鄱阳湖建成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基地。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结合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务推广猪一沼一果等工程,实施猪沼结合、果牧结合,形成以养殖业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种养业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年出栏优质瘦肉型猪500万头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的力度,走开发型移民的路子。灾后重建、水毁工程修复、移民建镇、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工程要尽可能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更多地吸纳灾区群众投工投劳。要鼓励灾区群众和移民,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和种养加工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八、科学决策,严格按程序办事
灾后重建、根治水患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既积极,又稳妥。对平圩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各项工作,各地都要在严格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