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第一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淘汰劣质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调整粮经结构,发展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养殖业,根据郊区资源状况,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用五年左右时间使畜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5%。调整养殖业内部结构,在搞好肉蛋奶基本副食品生产同时,发展特种养殖业,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
加快形式适合首都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第一,从生产普通产品向生产名、特、优、新产品调整,发展精品农业、籽种农业。第二,从单纯面向国内市场向进入国际市场调整,发展创汇农业,充分发挥国际市场的带动作用。第三,从传统栽培向设施栽培调整,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增加先进设施,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高的效益。第四,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调整,发展食品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五,从物质产品生产向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并重方向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使农业从一产向三产延伸,从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延伸。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实现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 乡镇企业是郊区农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投入,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扶持、引导和推动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
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实现由主要依靠集体经营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从主要生产传统产品逐步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并举转变;同时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实现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迅速增加,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推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继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企业实行重组转制。这是解决企业结构性、体制性两大类矛盾的成功实践。运用市场机制,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增量资产,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实现体制创新。使企业实现在高起点上发展。大力招商引资。树立外向带动,大企业带动的指导思想,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内引外联,发展三资企业和联营企业,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和名牌产品到郊区落户。努力办好工业小区。要加强对工业小区的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区的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无污染,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的二、三产企业。要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利用财政和信贷杠杆,推动乡镇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 郊区各地环境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各区县要根据首都建设总体规划和本地区的特点确立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逐步形成区域特色。近郊农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正处在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要与首都城市建设相适应,拓展一产功能,优化二产结构,扩大三产规模。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发挥农业的环保、教育、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二产的规模和水平。远郊平原地区,农业要继续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加大改造中低产农田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要加速发展二、三产业,逐步成为能够体现首都工业实力和水平的地区。远郊山区要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努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以第一产业和旅游业带动山区特色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