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按照本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从1997年起,市里对21个贫困区市县按扶贫规划,分三批对贫困区市县进行整体达标检查验收。
各贫困区市县和乡镇村都要根据本计划要求,制定出2000年解决群众温饱的具体规划以及分年实施的目标和措施。每年按计划进行交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解决。
四、战略途径
(十三)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千头万绪,温饱第一。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既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贫困区市县一定要努力把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搞上去,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抓好中低产田土的改造,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人均占有量,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十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努力改善交通、通讯、能源、农田水利、市场、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此,必须发动群众治山、治水、改土、种树、种草、修路等,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五)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
1.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
2.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本地的区域资源优势,在连片开发家家户户都能干、都受益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的基础上,以骨干拳头产品为龙头,实行种养加、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和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支柱产业,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
3.积极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又能大量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
4.可采取有偿租用或拍卖使用权、经营权,允许继承,允许有偿转让,加快小流域、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的开发利用。
5.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6.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农户衽开发式移民。
7.在优先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同时,引导尚不具备办企业条件的贫困县、乡、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带资带劳,到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和城镇进行异地开发,兴办二、三产业。
8.扩大贫困地区与市内外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和经济、技术、劳务合作。
9.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各地村、社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探索新经验,充分利用集体拥有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采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发展有市场、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项目;可通过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将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兴办的集体扶贫经济实体;也可将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集体的股本金,优先支持集体参股、控股,并能吸纳贫困户就业、包干脱贫的扶贫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