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深化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批零结合,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规模经营,规范完善华贸国资公司,初步形成市级商业国有资产营运体系。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下农村商贸流通中的主导作用。深化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四个分开、一个并轨”的改革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适合我市市情的粮食流通体制。
17.按照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业。认真做好全市旅游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开发长江旅游资源,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址、抗战遗迹、巴渝文化、三峡文化、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风景线等综合优势,突出长江三峡旅游,加快重点旅游线路建设,积极发展与旅游相关的宾馆、餐饮、运输等产业,开发旅游商品,发展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全百提高服务质量。加好’97中国旅游年重庆主题活动,争取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
四、加大开放力度,全面推进对外开放
18.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来抓,制定出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优惠政策,对市外、境外来渝投资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提高办事效益。实行招商引资政策法规公开登报制度。设立外资企业“收费卡”和投诉中心,建立有关部门对外资企业的联合年检制度和集中收费制度,制止对外资企业乱检查、乱收费。加强对外宣传,塑造重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19.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开明促开放的力度,加大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境外大财团、大公司来渝投资,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性农业、环境保护、移民和旅游开发等领域。健全和完善外招商引资项目库,市级各部门和重点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数达到300个以上,认真做好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推动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渝工作。集中力量扎扎实实办好大型招商洽谈会,办好重庆对外经济交流会、中美能源发展研讨会,扩大重庆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3亿美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外商来渝投资项目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0.深化外经贸企业改革,促进外贸经营方式向服务代理制转变,支持更多的企业争取外贸出口自营权。发展贸工农一体的外向型企业集团,促进外贸企业减亏扭亏。加强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拳头产品和名牌商品,扩大机电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重点支持汽车摩托车、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着力提高“三资”企业出口比重,全年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加大技术性劳务输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合资、合作企业。
21.发挥重庆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市县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理顺关系,完善管理,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使开发区成为两市一地异地开发的政策延伸点和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万县、涪陵、黔江和巴南、江津、永川等区市县开发区发展,加快成渝高速公路沿线和库区沿岸对外开圹步伐。以移民搬迁、扶贫开发、三线企业迁建为契机,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开发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