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决定
(青政[1998]46号)
我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多样,文化蕴涵深厚,旅游资源蕴藏数量与类型较为丰富。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及省九届一次人大会精神,现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作如下决定:
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之本。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是我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方法。旅游业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经济功能尤为显著,其游、行、住、食、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旅游业正由“事业型”变为一项极具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新闪经济产业。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宏观指导,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拓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突破口,努力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使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面临良好机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为我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青藏高原日益为世人关注,给我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和国家发展战略向中西部倾斜,为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旅游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利用,旅游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基础。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投入不足,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已开发的仅占资源量的10%左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建设单一,旅游经济规模化、效益化程度低,与我省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必须抓住机遇,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力争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加大投入力度,发展特色旅游,加快景点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奋斗目标是:2000年实现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3万人次、旅游创汇600万美元,国内旅游者2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亿元。经过五年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使旅游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四、开发旅游资源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分步开发,综合利用。省旅游局、省计委、省建设厅要组织力量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深入评估,在查清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品位和结构的基础上,编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逐步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要筛选一批可以进行招商引资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河湟流域、青海湖、青南地区和格尔木市四大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大力构建以昆仑文化为主题旅游的景观。河湟流域旅游区主要是加快西宁、湟中塔尔寺、循化孟达天池、乐都瞿坛寺和柳湾彩陶、大通老爷山、互助北山、贵德温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景点的建设,以开展宗教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古文化旅游和避署休闲旅游为重点;青海湖环湖旅游区要逐步开发西王母瑶池、西王母石室、海心山、三块石、二郎剑、舍不齐岩画、哈龙岩画、尕日拉石城等环湖景点,使日月山、三角城遗址、海北原子城、温泉、鸟岛、151景点和龙羊峡水电站形成环湖旅游线,以开展风光游览、科学考察、体育登山旅游为重点,建设若干高档次的娱乐场所,使其真正成为王牌景点;青南旅游区主要是开发黄南热贡艺术、年保叶什则观光、玉树民族歌舞及宗教文化、江河源头探险、玛多狩猎、阿尼玛卿登山等旅游项目,以民族文化、探险、狩猎旅游为重点;格尔木旅游区主要开展汽车、摩托车拉力赛、道教寻祖、名山朝觐、巴隆国际猎场狩猎等特种旅游和到西藏、敦煌、新疆等地过境旅游,巩固西宁--格尔木--拉萨的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旅游线和西宁--格尔木--敦煌的丝绸之路南线旅游线。开发和优化区域和省内旅游线,即:夏河--循化--同仁--坎布拉--西宁--塔尔寺的藏传佛教文化游;兰州--乐都(柳湾、瞿坛)--平安--西宁--塔尔寺--青海湖的民俗文化游;西宁--同德--玛沁--达日--久治--阿坝--成都的自然风光游;西宁--扎麻隆凤凰山--日月山--共和--玛多--玉树--西藏的唐蕃古道游;西宁--大通--青石咀-俄博--张掖的丝路辅道线。西宁--共和--玛多--黄河源的探险线;西宁--日月山--青海湖东--鸟岛--刚察--原子城--西宁的环湖旅游线;西宁--青海湖--茶卡--都兰--格尔木--雁石坪--格拉丹东的长江源探险线;使省内四大旅游区和众多景点有机地连为一体,形成四区十线的旅游发展格局,辐射和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