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排污单位。
第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根据同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限期治理项目,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下达。
(一)中央和自治区属排污单位的限期治理项目,由所在地的环保部门提出意见,经自治区环保部门审查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下达。
(二)行署、市、县(区)属排污单位及乡镇排污单位的限期治理项目,由所在市、县环保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下达。
第八条 排污单位接到限期治理项目决定后,应在3个月内(大型项目半年)提交限期治理项目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批准下达限期治理项目的人民政府或同级环保部门审批。
第九条 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项目开工后,应定期向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报告限期治理项目工程进展情况。
第十条 限期治理项目竣工,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3--6个月后,排污单位应向批准下达限期治理项目的人民政府或同级环保部门认可的环境监测站提出申请,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作出监测报告。
第十一条 限期治理项目经监测达到规定要求后,排污单位应及时提出验收申请报告,由批准下达限期治理项目的人民政府或同级环保部门,会同排污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者,颁发《限期治理项目验收合格证》。
第十二条 申请验收限期治理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治理内容、效果符合限期治理项目决定的要求;
(二)限期治理项目达到设计标准;
(三)限期治理项目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运行记录、监测数据、财务决算等项资料齐备;
(四)环保设施运转正常;
(五)环保设施有切实可靠的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验收合格的限期治理项目,其环保设施应保证正常运转,不得擅自停用。
第十四条 期限治理项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需资金由排污单位自筹解决。改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的限期治理项目,其治理资金可纳入改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结合城市基础建设的区域性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其治理资金可纳入城市建设投资计划和城市维护费用计划。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对限期治理项目实行以下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