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禁区
(一)禁止建设有碍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建筑物。
(二)禁止设置排污口向水体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限期拆除。
(三)禁止在水域中放养禽畜、养殖、水上文娱体育活动、非环保性水上作业。
二、一级保护区
(一)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禁止设置排污口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应限期拆除或改道排放。
(三)不准从事对饮用水有污染的放养禽畜、养殖活动。
(四)不准进行有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三、二级保护区
(一)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二)不得新建排污口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
四、准保护区
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的污水,不得超过国家、地方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能保证本保护区规定的水质标准时,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四条 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按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
第十五条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按下列三级划分:
(一)以汲水井为中心,半径三百米范围为一级保护区。
(二)以汲水井为中心,半径三百米至六百米范围为二级保护区。
(三)以取水井或单井为中心,沿其地下水的流向,上游三千米至下游一千米为界,两侧各二千米的范围中除去一级、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准保护区。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它废弃物。
(二)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燃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三)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时不得污染地下水源。
(四)禁止设置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内除遵守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之外,还应当分别遵守下列规定: